前段时间,多家媒体刊登了正阳桥出土一具石雕镇水兽的报道。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这个报道倍感亲切。报道中提到,经专家考证,这只镇水兽迄今已有六百余载,是明永乐年间正阳桥由木桥改建为石桥时置放于此的。它与中轴线上万宁桥下的元代镇水兽遥相呼应,更是明初迁都之际营建北京城的历史见证。
这只青石雕凿的神兽俯卧在雁翅石条上,身长三尺,体型魁岸,四脚与肚皮贴地,背披鳞甲,长尾回蜷,双目圆睁,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其俯卧之态看似懒洋洋,但双目专注,似乎紧盯着水面,随时准备对付上涨的河水。凡观者无不心生敬畏之情。
古人畏水如虎。对泛滥肆虐的洪水,束手无策的先民只能对天长叹,祈求神灵佑护。于是,人们在修堤筑坝、建桥疏河时,往往设置镇水兽,以求抵御洪水侵害。此习俗大概始于大禹治水。据说大禹每治理一处水患,必铸一铁牛沉入水底,以压制水怪,确保后世安澜。后来,先民在桥上设置镇水兽,甚至还会在桥四方的雁翅上各置一尊水兽。
不过,并非所有的桥都有镇水兽。北京现存的二百多座桥,有水兽者并不多。目前可知,中轴线上的万宁桥、正阳桥以及朝阳区的黑桥、通州区的永通桥等桥有此设置。
镇水兽是俗称,它的本名叫蚣蝮,乃是龙的大儿子。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一说。龙九子相貌各异,禀性迥然,爱好大不同。原因是龙的九个儿子不是一个妈。龙与牛配生麒麟,与猪配生大象。而蚣蝮是龙与鳄鱼交合所生。它还有个别名叫“避水兽”。传说中避水兽的长相是狮头、龙口、虎爪、牛尾,驭之可上天入海。《西游记》中牛魔王的坐骑“避水金睛兽”,是镇水兽修炼多年的老前辈。
在传统文化的记载和描述中,蚣蝮的头像龙,比龙扁些。头上长有一对犄角,身上、四条腿和尾巴上皆有龙鳞。它常年在水中戏耍,故水性极好。它的最大能耐是有镇水之功,可让江河“少能行船,多不淹禾”。相传远古时,蚣蝮的祖先因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而沉重的龟壳之下,罚其看守运河一千年。千年后蚣蝮脱离龟壳,终获自由身。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它护河有功,便依其形貌雕成石像置于河畔,以镇住河水。人们在修桥时,也会把镇水兽的石雕置于桥头或桥身,同样是为了镇消水患,守护一方。不知何时,因其嘴大和肚子里能盛水,又把它的头像放在建筑物的排水口上。在故宫、天坛等宫殿群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千百年来,无论是江南,还是北国,凡江河易泛滥的江岸、桥侧或坝上,多见镇水神兽。诸如都江堰的牛犀,黄河岸的唐代开元铁牛,明代所雕独角朝天的黄河镇河铁犀,清代乾隆下旨铸造的荆江铁牛,还有濒临渤海的沧州铁狮子,都是闻名天下、至今犹在的镇水兽。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舒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