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苏州市疾控中心在疫情发布会上介绍,该市发现奥密克戎BA.1.1进化分支,在多个数据库中均未发现新冠病毒基因组高度同源序列。
比如,3月28日苏州常熟市发现的一例轻型确诊病例,其感染的病毒,经测序对比为VOC/Omicron变异株BA.1.1进化分支,在本土病例和输入病例数据库、全球新冠病毒GISAlD数据库中均未发现新冠病毒基因组高度同源序列。
苏州市疾控中心说,本着对市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尽快排除风险,切断传播链,苏州市第一时间对每个病例开展了流调和基因测序,但流调分析、基因测序是一项科学严谨复杂的工作,需要一定时间来分析比对,希望广大市民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信任和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相关信息将及时对社会公布,回应社会关切。
4月2日0至24时,苏州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1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5例。
3月10日至4月2日,苏州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4例,均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65例,均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医学观察。
国内出现了此前未有的奥密克戎新变异?这个变异如何出现?新冠病毒是不是又进化了?带着上述问题,科技日报记者连线采访了国家级数据平台的一位病毒学专家。
仅凭测序相似程度判断为时过早
“‘未发现高度同源的序列’,这样的说法不够科学。”该专家表示,首先,该报道想表述的意思应该是“高度相似的序列”,在生物进化研究中,“同源”只能被描述为“是”或者“否”。
其次,“高度”的含义不够精确,99.9%和99%都可能被认为是“高度”,但是这两个相似性之间的差异引起的序列数量变化高达200多个核苷酸。
最后,基因组序列变化并不意味着病毒的传播力、感染力、致病力等必然会发生变化,不能仅仅根据序列差异数量判断是否出现新的流行变异株,而应进一步分析序列变异有没有引起对应氨基酸的变化,这个变异又发生在哪个蛋白上,如果是重要蛋白是否在关键区域。只有这些都研究清楚了,才能够知道新的毒株可能产生的后果。
是否为“新分支”目前尚不确定
“对于新冠病毒的新分支,国际上有不同的定义。”该专家对记者表示,有的定义比较粗放、有的比较细致。
以较为广泛应用的“PANGO”法为例,该方法规定:一个新的子分支,必须有充分系统发育证据,证明后代谱系在某个不同地理区域人群中的流行过程中从祖先谱系向后代谱系的进化过程,也就是说子分支必须有实质性地向前传播。
“新分支”有可能“自生自灭”
“此轮本土疫情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了,按照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出现2个左右的变异是正常的。”该专家表示,但并不是说新冠病毒一出现新分支就都会变成厉害的变异株,只有比较“适应”的病毒才有可能存活下来,即便存活下来,也未必会发展成为主流毒株。
“如果你去回溯德尔塔毒株,会发现它有很多分支AY.1、AY.2……AY.133,但最后成为主流的只有几个。”该专家解释,大量的分支在流行的过程中“自生自灭”。
如何应对传播更快更隐匿的奥密克戎病毒?
病毒再怎么变化,其传染源仍然主要是感染者,病原体仍然是新冠病毒,传播途径仍然是以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为主。所以,我们需保持“动态清零”的防控目标,坚持做好接种疫苗、戴好口罩、勤洗手、多开窗通风和减少不必要聚集等预防措施。
从现阶段国内外疫情形势来看,均表现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感染者比例明显升高,病死率明显下降的特点。这说明了两方面问题,一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有下降趋势,二是由于疫苗接种率越来越高,以及加强免疫的推行,很多人对新冠病毒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
调查发现,接种了新冠疫苗尤其是进行了加强接种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率明显下降。一些地区的数据表明,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多发于80岁以上老年人和未完成疫苗接种的人群,在完成疫苗接种的人群中,感染者以轻症和无症状为主要表现。因此,疫苗接种仍是不可或缺的防疫措施。
北京晚报(ID:wxbjwb)综合:央视新闻、科技日报、苏州发布、北京日报(记者汪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