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冬奥村在赛后首次向公众开放,第一批参访团来自冬奥村的建设者及家属。据了解,北京冬奥村居住区赛后将改造为人才公租房,运行区及广场区计划改造为购物公园,为京城再添文化体育旅游网红打卡地。
冬奥村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最大的非竞赛场馆,也是提供服务保障时间最长的场馆之一,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运行区、广场区三大功能区域。赛时,它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运动员们的家,为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提供每天24小时连续不断的住宿、餐饮、医疗、交通、健身、娱乐、商业等全方位的服务。
此时,走过整洁的房间、宽阔的广场、花草竞相生长的小花园,各国运动员在北京冬奥村居住与生活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时光拉回4年前,彼时,施工方北京城建集团冬奥村人才公租房项目团队刚刚入驻。
“2018年1月,我们初次来到冬奥村,现在整洁漂亮的居住区在那时还是一片荒地,运行区则是七八十年代破败的老厂房。”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冬奥村人才公租房项目经理张学生说。自2021年6月将北京冬奥村交付给北京冬奥组委后,再次返回“故地”,张学生对北京冬奥村的亮点如数家珍。谈起冬奥村的住宅,他骄傲地说:“北京冬奥村的住宅采用了目前国内应用很少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据他介绍,采用装配式施工能大大减少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从赛时到赛后的两次功能转化的拆改工作。在室内,冬奥村装上了全套的智慧系统,灯光、空气、湿度、温度均能实现个性化调节,能够“变形”的智能床一度成为冬奥会期间的“顶流网红”,令各国运动员赞不绝口。
记者一边听着建设者的故事,一边跟随张学生的步伐,来到了一栋北京冬奥村住宅楼的顶层,向下俯瞰,住宅楼的形态展现在眼前。“北京冬奥村居住区的设计灵感来自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形制。”张学生向记者解释道,正是通过这样围合与开放的空间组合,使北京冬奥村居住区形成了既共享又私密的空间造型。
不仅是居住区的楼体分布别具匠心,就连楼下中心花园的设计也暗藏中国传统文化。“中心花园的造型灵感来源清代乾隆年间的《冰嬉图》。”在张学生的描述下,记者看到居住区中心花园整体形状宛似数字“8”,其中布满流线,就像冰刀鞋在冰面上划出的痕迹一般。
在历经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北京冬奥村,不仅有建设者们熟悉的建筑,还有冬奥会、冬残奥会留下的珍贵“遗产”。中国队曾居住的房间被保留了下来,布满各国文字签名的“休战墙”伫立在广场上,印有“北京2022”字样的条幅和北京冬奥村的门牌还在讲述着冬奥故事。
未来,北京冬奥村居住区将被改造为人才公租房,面向符合首都战略定位的人才配租。当前,运行区、广场区的改造已经开始启动,将被打造成集餐饮美食、娱乐零售、活力体验于一体的文化体育园消费购物公园,预计今年9月底即将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