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至21日是全国第28个“肿瘤防治宣传周”,如何做到肿瘤的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日友好医院肿瘤防控及各诊疗科室的权威专家们给出了他们的解读。
肺部结节是肺癌的前兆吗?
在全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近些年呈上涨趋势。2020年,中国新增肺癌病例数多达82万例。据统计,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国内高居第一位。提到肺癌,很多人“谈癌色变”,常常对自己体检中发现肺部结节忧心忡忡。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主任梁朝阳表示,通过CT检查筛查出肺部结节的概率其实很高,有80%的人群进行CT检查时都会发现肺结节。但这些结节至少90%都是良性的,即便有的结节是恶性的,绝大多数也是惰性生长的。梁朝阳认为,“大家不要因为体检发现有一个小的肺结节而过度焦虑,建议到专业医院来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才是更好的选择。”
梁朝阳建议,40岁以上或者有特定高风险人群,比如从事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工作的人群,需要定期体检。
肺癌能否被治愈一直是患者最为关注的话题。“随着诊疗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一部分早期肺癌是可以治愈的。通过体检或者筛查发现的早期肺癌,经过规范化的手术以及相关其他治疗,五年生存率已经超过90%。”梁朝阳说,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目前肺癌治疗最为有效的手段。
预防结直肠癌,要多吃膳食纤维
普外科结直肠外科主任介建政介绍,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非常高,在消化道肿瘤中占第一位。“虽然发病率很高,但结直肠癌也是少数几种可防可治的肿瘤。”介建政表示,“结直肠癌是一种慢病,90%都是息肉、腺瘤癌变后逐渐发展而来,过程比较漫长。结直肠癌从息肉、腺瘤开始演变至癌变,通常需要5到15年时间,有充足的时间去发现它。肠镜是目前检查的最佳手段。”他建议,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都要做肠镜筛查,每五年做一次,每年也需要做一次大便潜血检查,如果大便潜血阳性要立即去做肠镜。
介建政认为,引起结直肠癌可能与几个因素有关:饮食方面,高蛋白、高脂饮食会导致粪便在肠道中停留时间变长,增加毒素的吸收,从而引起癌变;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一些肠道炎症反复发作的人,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也是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
介建政提醒,预防结直肠癌需要良好的生活方式,比如不吸烟,少饮酒,多锻炼,减少肥胖,控制糖尿病,少吃加工类肉食。他说,“我们提倡多吃一些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促进粪便在肠道中的运动,把毒素排泄出去,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胃癌怎么防?幽门螺杆菌要警惕
每年全球胃癌的发病人数约100多万,死亡病例将近80万,数目十分惊人。中国是胃癌肿瘤发病的“重灾区”,2020年,我国的胃癌发病人数在77万左右,死亡人数约为65万,并且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逐年上升。
普外科胃肠外科主任周雷介绍,引起胃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致病原因是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现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胃癌发生的一级致癌源。胃癌本身不会传染,但是幽门螺杆菌会传染,通过口腔传播来传染。周雷说,“如果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病人,一定要尽早到医院诊治,把幽门螺杆菌消灭。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可以避免传染给别人。及时治疗幽门螺杆菌对防治胃癌肿瘤的发生非常重要。”
周雷介绍,早期胃癌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症状,和普通胃炎差不多。但它有一些蛛丝马迹需要注意:比如平时出现不明原因的胃部不适、没有规律的疼痛、恶心呕吐等,要引起警惕。“有些人胃不舒服,吃了药有疗效,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药不管用了,也要引起警惕,要赶紧到医院做胃镜检查。”
病理报告、临床诊断和影像诊断不一致,该听谁的?
在医院就诊时,常有患者或患者家属拿到病理报告时,发现和之前做的临床诊断、影像诊断结果不一致,这种情况时候该听谁的?病理科主任钟定荣表示,出现这种不一致的情况,是因为三者各自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临床是从临床病史、临床征象来判断,影像学则是通过影像学切片进行观察,而病理是取下来的组织送到病理科,制成切片,放大100倍、200倍、400倍来进行观察。
“严格来说,病理诊断是诊断的金标准。”钟定荣说,“我们会通过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分子检测,从组织水平、蛋白水平、基因水平三个水平来进一步验证。遇到病理报告、临床诊断和影像诊断不一致,还是应该相信病理报告。当然,对一些特殊疾病,还要区别对待。举个例子,有些时候病理取到的组织不具有代表性,它可能是阴性结果,这时候临床看得更全面。临床是整个人在这里,或者影像学照下来了,但病理没取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时候还要相信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