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月份,又迎来“减肥季”,不少人兴致高昂地准备入坑健身房,可是,还没练会却“练废”,健身变成了“伤身”,这种纠纷不在少数。音乐学院声乐系的王同学称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她把健身房告到法院,索赔各项损失14万余元。近日,海淀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
王同学称,其于2019年注册成为被告健身房会员,并相继购买团课卡、私教卡。后因疫情影响,王同学原授课私教离职,健身房指派了新的教练授课。在授课中,新私教让王同学进行哈克深蹲训练。“这名教练没有评估我的身体情况,盲目地让我上大重量。”王同学说,教练把杠铃片重量增加到了40kg直至50kg,自己立即向私教反馈“太沉,感觉很不舒服”,但私教表示没有关系,坚持让王同学做完了预定次数。
之后,教练再一次增重,把重量增加到了60kg,王同学明确表示拒绝,但私教也很仍坚持,让她一定要把深蹲次数做完,“这样才有效果”。最终,王同学听从私教安排,完成了既定的深蹲次数。
当晚,王同学感到腰疼,第二天已经无法起床,遂微信联系私教反映情况,私教称此为肌肉酸痛,是正常现象,休息几日就会好转。出于对私教的信任及课业紧张等情况,王同学未及时就医,但经休息,疼痛的情况仍未好转。王同学前往医院就诊,经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需要药物及康复治疗。
王同学认为,伤情是健身房指派的私教错误指导所致,健身房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严重过错,给自己造成了身体和精神上的严重损害,应当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并退还合同款,故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双方合同,返还已付合同款2692.8元,并赔偿医疗费、康复费等各项费用共计142958.47元。
健身房代理人认为,王同学起诉解除合同的诉求没有法律依据。“双方均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自愿达成协议,双方均已按合同约定履行。”代理人提出,王同学主张因教练指导训练受伤,但没有提交证据,无法证明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无法证明教练的行为存在过错。代理人还认为,王同学因主观原因未及时就医,存在延误治疗的情况,自身应对损害后果承担责任。
庭审中,主审法官充分听取了双方的诉辩意见,开展了举证、质证,总结争议焦点并组织双方就王同学在健身房的办卡过程、王同学受伤当日的锻炼过程、锻炼项目的负重合理性以及王同学受伤后治疗过程和费用的合理性、必要性等问题开展法庭调查。
庭审过程中,健身房一方申请对王同学的伤情与其提供的服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王同学的康复费用的合理性以及王同学伤情的营养期、护理期进行鉴定;王同学则申请对其后续治疗费进行鉴定。
由于本案涉及鉴定,待鉴定结论出具以后,法院将择日开庭继续审理。
小贴士:“小白”如何正确走进健身房
首先,千万不要做一个真正的“小白”!
当你准备开始“撸铁”,要先自学一定的基础知识,如今自媒体发达,可以主动学习一些健身的基本常识,如肌肉增长原理、训练基本动作、营养知识等。先用理论武装一下自己,否则,办卡后很容易被“忽悠”。
其次,应选择固定器械开始健身。固定器械相对安全,对于目标肌肉刺激也更有针对性,选择适当的重量,逐步适应健身节奏和强度,不要盲目上大重量!
再次,选择靠谱的教练。健身是一项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的运动,不要听教练说自己有多少“资格证”,应该观察教练的身材,以及他的运动水平和动作标准程度等,如果一名教练都不能把自己打造出比较“理想”的体型,那么,他的指教水平很可能有问题。
同时,保持良好的健身心态。初入健身房,很多人会有一些不良心态,如攀比重量、急于求成、灰心丧气……健身是一项以“年”为单位计算的运动,保持平常心,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慢慢进阶,健身总会给你明显的正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