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飞天征程,彰显青年力量。从第一枚地地导弹到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空间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如今,一批批青年航天科技人员堪当大任,肩负伟大使命奔赴星辰大海。
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乘组平安返回东风着陆场,那一刻,官灿辉格外兴奋,作为东风着陆场的一名航天搜救队员圆满完成航天员舱落机临、安全出舱、健康回京的指示要求,为建设“三最”航天港贡献力量。
2000年出生的官灿辉是湖南岳阳人,22岁的他,已经是第四次参加大型搜救回收任务。为了这一刻,他足足准备了5个多月。回忆起任务当天的情景,他依然激动不已。
4月16日,凌晨4点半,官灿辉迅速起床,穿戴整齐,吃早餐。今天的早餐一定要吃得饱饱的,既是为了让自己能够保持足够的体力完成近8个小时的任务,也是为了在飞机上不会出现晕机的状况,官灿辉心想。记得2020年参加嫦娥五号返回任务,第一次上飞机时晕机了,后来,他发现上飞机前吃得饱饱的就不会晕机。
5点30分,官灿辉到达机场,登机,设备开机、检查状态、调试等,确保所有设备进入工作状态。在前几次联合演练过程中,官灿辉发现由于飞机上震动特别厉害,设备之间的接线会有松动、脱落的现象,于是,他特地给接线做了备份,以备不时之需。
7点40分,空中分队到达待命集结点。在这里,空中分队处于待命状态,直到返回舱制动开始,才开始向着陆点收拢。官灿辉所在的通信机主要是保障内部设备组网、图像传输、通信、调度的通畅。他说,任务中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018年,18岁的官灿辉怀着对航天事业的向往,来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航天搜救分队,他幸运地跟着被称为搜救“草原活地图”“通信通”的通信技师李占山学习,一步一个脚印,从“小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通讯岗位人员。工作4年来,他先后参加了长征五号b、嫦娥五号、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等搜救回收任务。
为了备战神舟十三号任务,去年11月,官灿辉跟随李占山到北京,对飞机上的设备进行加复装。经过三个月的紧张调试,才完成任务。当时临近春节,准备过年休假回家的计划取消了,春节就在北京的宾馆度过。官灿辉说,虽然春节团圆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但是作为航天搜救队员,因为任务而错过与家人团聚是很平常的事。
9点08分,接到飞船返回制动的预报后,空中分队向目标区域靠拢。官灿辉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空中分队是第一时间到达返回舱着陆点的搜救力量,他必须保证空中所有通信线路畅通,与指挥中心保持实时通信。
9点45分,调度传来返回舱抛防热大底的声音,空中分队开始向目标地点靠近。官灿辉特别激动,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捕获目标。
2013年6月20日,太空教师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内,为全国6000余万学生进行太空授课。官灿辉就是其中之一,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的他,看着王亚平老师在太空授课,觉得很好玩、很神奇,因而对航天充满了好奇,心里萌发了当科学家的梦想。没想到,5年以后,他加入了航天队伍,成为一名航天搜救队员。更没有想到的是,9年后,他在东风着陆场,亲自迎接王亚平返回地球。
直升机保持在预定地点盘旋,突然,一个黑点跃入画面,官灿辉敏锐地发现了返回舱,“通信机发现返回舱,吊舱跟紧了”,他第一时将画面传送至指挥中心。
9点56分,戈壁滩一阵浓烟腾起,返回舱着陆了,官灿辉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小时候看王亚平老师在太空授课,激发了我想当科学家的梦想。现在虽然不是科学家,但是作为航天人,能够参与到航天搜救任务中,我也感到很神圣。如果没有来东风,也许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是航天点亮了我的梦想,我愿为这个梦想,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官灿辉高兴地说。
照片拍摄:李昀锡 董延荣 王振 王海霞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
编辑 李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