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块链技术正在全球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加速应用。作为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区块链利用一套完善的加密技术,形成了可追溯、不可篡改的优势。然而量子计算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区块链加密技术面临“被加速破解”的风险。日前, 我国科学家成功在“长安链”中嵌入高性能抗量子密码模块,足以对抗目前已知的传统密码攻击和量子攻击。
当前的信息网络离不开现代公钥密码的加密传输,这套密码体系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叶,即便使用超级计算机破解,耗时也需几百上千年。世界上大多数区块链的加密技术也脱胎于此。但随着制造量子计算机的关键技术连续获得突破,这种安全平衡开始打破。
量子计算的效率远远超过传统计算方式。破解一道经典的数论密码学难题,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需运行上亿年,但量子计算机可能仅需几分钟。量子密码攻击,很可能会在将来对区块链加密技术形成“降维打击”,研发抗量子密码的核心技术成为关键。
“长安链”由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牵头研发,是我国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近年来,研发团队不断探索高性能的抗量子密码算法。日前,研究人员将一种后量子数字签名算法模块化嵌入“长安链”底层架构中, 这种算法在选择信息攻击下高度安全,足以对抗所有已知的密码传统攻击和量子攻击。
长安链研发团队科学家表示,这一成功,标志着 我国区块链技术在全球竞争激烈的量子密码技术对抗中走在了最前列。嵌入抗量子攻击的模块将全面融入长安链技术体系,不断适应金融、信贷等领域应用场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