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潘之望
(资料图片)
京西门头沟,有着759年历史的皇家琉璃官窑厂经过保护利用,“重生”为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将于今年10月对外开放。
位于园区甬道的琉璃瓦构件十分醒目,是故宫太和殿屋顶檐角的同款“走兽”。
窑厂始建于1263年,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一直为故宫等皇家建筑烧制琉璃制品,新中国成立后又为十大建筑提供琉璃制品,2008年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后因市场需求收窄、环保等原因于2013年熄灭了窑火。
为使古法技艺活性传承、满足故宫对高质量高品质琉璃构件的需求,故宫博物院专家多次向相关部门提请恢复琉璃官窑。2020年,在金隅集团的精心规划设计下,这座皇家官窑终于破土动工。
如今,在曾经破败的厂区旧址内,不仅老窑获新生,琉璃传统工艺生产厂房、琉璃博物馆等新建设施拔地而起。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内保留了原有的16口倒焰窑和一条隧道窑,琉璃制作工艺仍沿用烧煤方式。“这是为了在煤柴烧窑的过程中探寻古法琉璃烧制技艺的奥秘,并继续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文化与技艺传承。”市级非遗技艺传承人赵长安解释,官窑厂琉璃一直沿用传统的“官式”做法,采用高温烧胎、低温烧釉二次烧制工艺,火候决定着制品最后能否成型,把握好火候,一窑的制品会有80%的完好性,把握不好,一窑的东西就全毁了。
隧道窑改造空间还原窑车进出的工作场景,营造具有琉璃文化风格的艺术感。
对文化的传承还体现在园区内的一物一景中。除了修复后的倒焰窑、隧道窑,行走在园内,还能看到一处处以“泛博物馆”概念打造的沉浸式琉璃历史文化展陈、实操体验等内容。园区还设立琉璃保护与研究中心、琉璃文化交流中心,落地故宫博物院相关的文化资源,联合更多优秀的非遗传承单位共同打造成为以琉璃文化传承为核心、多种非遗技艺传承共融为特点、具备国际交往功能的国内一流文创园区。
隧道窑改造空间颇有“氛围感”,未来这里将引入咖啡厅、书店、特色餐饮、展览会议等业态。
非遗传承人赵长安(左)与巨师傅正在交流琉璃制作工艺,园区致力于打造以琉璃文化传承为核心、多种非遗技艺传承共融为特点的文创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