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段时间,“贾浅浅进作协”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虽然中国作协研究决定不将其列入2022年新会员名单,可种种争议并未止息。
文化界的“圈内事”何以在全网掀起风波?与当事人“名人之后”的身份确有一定关系,但这次口水战的槽点焦点主要还是集中于当事人的专业水准够不够得着作协门槛上。事实证明,虽然写作是个人行为,网络时代在网上写出名的人也很多,但对“作家”这个身份和名号,公众始终是有要求和期待的,而且要求和期待的标准不低。作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不仅具有“官方色彩”,还被认为应当代表业界顶尖水准。如果作品不够硬,甚至很拉胯,遭受质疑是意料之中。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对于作家的认知和评价,是专业、公众、时间等多维度共同形成的。透过对“浅浅体”的舆论分歧,不难看出公众对文学创作、文化发展的看法。纵然网络赋予了表达无限空间,激发了无数人的创作热情,从小说剧本到诗词散文,谁都可以来写一写、发一发,甚至就此产生了不少新风格、新流派,但发表门槛的降低并不意味着公众心目中专业门槛的降低,更没有消解“写手”与“作家”的差别。公众对文学依然抱有一份尊重,对真正的作家依然怀有崇敬,这是值得文学界从业者珍视的。
风波总会过去,但对“圈内人”是个提醒。文学从来不是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公众心里自有杆秤。作品也好、作家也好,要经得起专业评判、公众审视、时间检验,归根结底一句话,水准才是硬道理。
(原标题:“贾浅浅风波”背后的公众期待)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关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