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景一鸣
一排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房,逐渐演变成临街的各类商铺,紧挨着的不仅有垡头地铁站口,还有林立的居民楼。油烟、噪音扰民,外卖电动车、待清洗车辆占路,居民对这些饭馆、足疗店、洗车行频频投诉,究其根源是“开墙打洞”及违建的滋生。拆除违建要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不少,8月底,北京市朝阳区垡头街道联合“邻居”王四营乡开始了行动。
“这些房屋原本只有一层,经规划部门认定,加盖的二层都属于违建。”垡头街道综合执法队副队长刘大维介绍,被居民频频投诉的问题包括噪音、油烟扰民,还有地铁站周边外卖电动车占路的现象。居民投诉涉及的违建共有7处,违建一直难拆是因为牵扯到了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
“你的房,我的地。”刘大维用简单的六个字,总结了问题的复杂性。追溯违建形成的历史,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当年周边是一整片平房区,属于钢琴厂的宿舍。而现在临街的这排平房,仅仅是平房区最南侧的一排而已。
到1999年,钢琴厂宿舍经过王四营乡协调,作为解决当地困难户的居住房屋被使用了,房屋的权属在那时发生了变化。刘大维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周边地区有了街巷、小区,成了人流密集区,靠南侧的这一排变成了临街平房。这些房屋的门改了朝向,面向大街开门,房屋上也不断加盖违建,具备了经营饭馆、足疗店、洗车行的硬件条件。
“近期周边地区土地的权属划拨到了垡头街道办事处,但是地上建筑物的权属仍在王四营乡,这些房屋所有人的户籍也都在王四营乡。要拆除违建,垡头街道和王四营乡需要联动解决。”
近期,经过垡头街道与王四营乡的共商,拆违推进的思路不谋而合。刘大维说,王四营乡帮忙找到房主,经过几轮的动员,房主和商户都比较配合执法工作。8月底,7处二层违建的拆除工作基本完毕。在房屋恢复原貌后,下一步属地街道将继续研究、引导这些房屋的合理规划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