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群琛 作者 党维婷
煤铺、酒家、染坊……铺开近8米长的彩绘长卷,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个古镇的轮廓,生活细节也看得一清二楚,仿佛当年运河古镇的喧闹繁华就在眼前。今年86岁的通州画家景浩,用6年时间绘制了张家湾、马驹桥、漷县、永乐店4幅运河古镇全景图,堪称运河畔的“清明上河图”。
(资料图片)
生于斯长于斯的景浩是齐白石先生的再传弟子,著名画家和古钱币收藏家。说起绘制古镇图,是缘分。前些年,他发现一些讲述通州历史的书籍中配图很少。“没有配图,观看者只能凭空想象古通州原来的样子,这对通州历史很不利。作为本地人我应该让大家看到通州本来的样子。”景浩说。
大运河系列绘画的创作开始了。第一幅作品便是张家湾古镇。
7.6米长的画卷徐徐展开,详细描绘了清末民初时张家湾古镇长街盛景。更难得的是,张家湾城东门外的皇木厂和盐厂,北门外的铁锚寺等老建筑亦清晰可见。再仔细看,画面右上角还能看到燃灯塔。古城南门位于画面中央,西边就是大花枝巷,巷内可见曹家当铺和染坊,染坊中还挂着红蓝两色布料。古城东北角兵营里营房整齐,士兵正在操练。
现实中,张家湾皇木厂村今仍在。画中,则穿越回古城东门外几百年前的皇木厂。当年,南方船只往来运河,一根根南来木料漂浮在河面上,工人用绳索拉料上岸送往皇木厂处理好后,装上马车运往京城。这些珍贵的历史景象,被景浩收入画中。
观画者往往惊叹于画中历史内容之详实,而这也是最让景浩自豪的地方--无一处不真实。
动笔前,景浩总要大量考据,反复打磨。查询史料、采访老人、画出平面与立体草图,再将草图拿给老人核实,甚至窗棂是斜的还是直的都要确定无误后才能下笔。
张家湾古镇的画作中,最难认定的就是铁锚寺。画中,一根铁锚立在庙外,周围站满了玩耍的孩子。但还原这个细节,不易。“铁锚应该在庙里面。”“不对,是庙外,我小时候还爬上去玩儿呢。”景浩走访时,当地老人对细节产生了争论。最终,景浩连跑了多趟张家湾,多方印证,才确定铁锚在庙外。
相同的故事还出现在绘制永乐店的画作中。明万历年间,永乐店有一处万历皇帝为其母李太后修建的景命殿。景浩不仅详细绘制了景命殿的布局,还绘制出了景命殿东西两侧的建筑。
景命殿东侧是李太后修建的慈孝华严寺,景浩根据史料,还原了汉白玉门楼、鲜艳的红墙、东北角藏经阁等细节。但寺庙屋顶瓦片的颜色成了难题。
“这是皇家建筑,应该是琉璃瓦,但是我不能想当然,必须核实清楚。”走访时当地老人的一句话给了他线索。“我记得清朝时,这座寺庙就被拆了,当时一地绿色。”老人说
绿色?听起来应该是琉璃瓦,但是景浩依旧不放心,他又翻阅了清朝的《漷阴志略》。巧合的是书中就有关于华严寺拆除的描写,“原文是‘碧瓴堕地锈苔纹’,说明当时用的就是琉璃瓦。”史料和访查相互印证,景浩这才放心地为屋顶上色。
张家湾、马驹桥、漷县、永乐店,4座古镇最辉煌的瞬间陆续定格。其中,张家湾和马驹桥描绘了清末民初的景象,永乐店描绘了明朝万历年间的景象,漷县则选取了距今千年前的辽代。
如今,这些画作已经成为城市副中心传承大运河文化历史脉络的宝贵资源。景浩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能顺利地找到一些了解历史的老人,帮自己用画笔留住通州古韵、运河水韵、时代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