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 互联互信
孙瑛(北京日报科教部原副主任)
(资料图片)
我在报社当记者时还没有互联网,手机也没有广泛使用,信件往来比较普遍。那时报社每天会收到几十封读者来信,信中无论大事小情都反映着读者的心声与呼声。从公厕清掏到垃圾消纳,从社会公德养成到政府部门作风,我都写过。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一篇题为《追踪本报转出的78封读音来信》的报道,我走访了多家政府部门,通过调查整理,在报道中表扬了多数单位对报社转去的信件办理到位,批评了个别部门存在的对群众来信不重视、衙门作风等问题。这篇报道获得了全国好新闻三等奖。70年来,北京日报一代代记者倾听百姓声音,为百姓难事奔走,搭起了党报联系群众的桥梁。
“读者之声”为群众代言
周告华(北京日报群众工作部原主任)
我们曾经办过“读者之声”版,这是读者自己就某些事情、现象和问题发表言论的地方,是群众表扬他人和抒发心声的场所,是百姓求助、倾诉、告状、揭露、批评的热线,我们记者的采访则是以读者来信和群众反映为基础的代言。我曾在读者来信中发现北京随着居民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公交出现了一个地点几个站名的现象,外地人晕头转向,北京人也看不懂。倾听到这样的声音后,我实地采访、深入调查,写出《一个站点几个名字,乘客看了直发懵》的报道。文章见报后,公交部门采取措施,认真整顿,纠正了一些名不副实、一站多名的状况,受到群众的好评。
听您诉烦恼 为您办实事
陈红梅(北京日报海外版编辑部主任)
党报倾听反映民声,在政府与百姓之间的作用不仅是桥梁,还是助推器。我们以党报的力量在二者之间穿针引线,对于跨地区跨领域的难题,以合适的力道再推一把,最终促使一批问题得以高效解决。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编辑 实习编辑 高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