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鹿艺佳
电动车充电事关居住的安全和生活的便捷,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21年8月《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施行后,电动车上楼问题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从12345市民服务热线统计数据来看,市民诉求主要集中在三类问题:电动车上楼、飞线充电等安全问题、设施不足、位置不合理等供给问题,设施损坏、电价过高等维护问题。
一年来,各区结合自身特点,对症下药,创新举措,有的见缝插针打造200米充电圈,不仅让居民区飞线充电消失无踪,更向前一步服务商圈通勤人员;有的搭上拆违顺风车,开拓充电空间的同时解决停车难题;有的疏堵结合,让利于民;有的建管同步,诉求直达……仅仅一年, 全市充电接口数量从去年的49.3万个增至83.0万个。
(相关资料图)
大量充电设施的出现,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也让电动车上楼问题的破解有了治本之策。据统计, 2021年9月,12345热线接到反映电动车充电难的诉求达4556件,而今年9月,这个数字为2199件,同期对比,降幅过半。
基层创新案例(1)
见缝插针
悉心打造200米充电圈
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 12345热线与电动车充电相关的诉求中,反映充电设施位置不合理的来电占比最高,此外,一些飞线充电、电动车上楼问题也与充电设施位置不合理有关。
“以前小区飞线充电严重,每年有关电动车充电的投诉,飞线充电就占60%。我们在劝阻过程中,总被一句‘离着太远,充电不方便’怼回来。现在走在小区里,已经看不到飞线的影子了,今年以来,我们没有接到关于飞线充电的投诉。”朝阳区建外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科长高威说,这一变化得益于200米充电圈的建设。建外街道下大力气走访居民、实地踏勘,结合城市环境提升、功能改造等工作,见缝插针在小区内外安装电动车充电设施,在不影响现有停车秩序、居民休闲健身的前提下,居民步行或骑车200米就能充上电。
“目前建外街道居民电动车保有量为1288辆,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充电接口从2020年的不到500个增加到如今的1654个。充电设施不仅能满足居民区的使用需求,还在逐步服务商圈的通勤、从业人员。”高威说,建外街道地处北京CBD核心区,商业楼宇与居民住宅混杂,因此,除了本地居民,上班族、外卖配送员对电动车充电的需求也很高。“完成居住区200米充电圈的布点后,我们紧接着将工作向商圈拓展,让更多通勤、从业人员也享受到充电便利。但商圈地段寸土寸金,即便商务楼宇物业愿意提供场地,场地空间也往往过于狭小,无法建设像居民区一样的集中充电棚。”为最大限度提高空间利用率,属地与楼宇物业、充电设施运营商协商后,决定在商圈主推充电柜、换电柜。“通常一组1米长、半米宽的充电柜就可以满足八九个电池同时充电,比起充电棚,占地更小,安全性更高。”
10月6日,记者在商圈一处换电柜旁看到不少外卖骑手。一名骑手说:“跑一天单,一块电池不够,没电了就来换一块,不用自己买电池,也不用自己充电,挺方便。”高威说,以前有些外卖骑手买几块电池,以每月几百元的价格交给路边门店帮忙存放、充电,不仅自己不方便,更给门店带来安全隐患。“现在,换电柜越来越受骑手的欢迎。”他表示,200米充电圈从居住区向商圈的扩展才刚刚开始,面对每天20余万的办公人口,现有的充电接口数量还远远不够,继续挖潜商圈的充电资源是街道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基层创新案例(2)
腾笼换鸟
一招缓解停车充电双难题
电动车集中充电棚的建设需要空间,公共空间“先天不足”却是不少老旧小区的通病,面对这一难题,丰台区石榴庄街道摸索出了一套秘诀。
宋家庄家园一区6号楼有700多户居民,电动车非常多,长期以来,小区的空地被堆物堆料、私搭乱建挤占,没地儿停放、充电,居民无奈下纷纷将电动车推上楼,属地意识到,要解决电动车充电问题,必须让私搭乱建退还公共空间。今年年初,街道联合社区、物业集中清理了私搭乱建和堆物堆料,腾出的空地不仅搭建出一座拥有80个充电接口的车棚,还建设了一座休闲健身广场。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王梦博说,以前每次巡查都能查出数十辆停在楼道里的电动车,现在楼道里一辆也看不到了。“宋家庄社区的相关接诉即办量从去年的68件下降到今年的13件,这一变化令人惊喜。”
有了这个成功试点,石榴庄北里第二社区也行动起来。数米高的斜坡将该社区一分为二,居民习惯称地势较高的这片区域为“坡上”。居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坡上区域是建成二三十年的老楼,由于历史原因,本就不宽敞的公共空间长期被各种违建霸占。“小区里的一条主要通道旁全是私搭的小棚小房,把路全堵住了,最窄的地方只有1米来宽。虽说有两个破旧车棚,却也被各种杂物和僵尸车占着。”多年来,居民间常常为私家车停车、电动车充电闹不愉快。电动车主表示,不让电动车上楼,楼下得新建充电棚,可私家车主却反对,认为建了车棚就更没地儿停车了。随着电动车、私家车的增多,这一矛盾愈演愈烈。就在这时,宋家庄社区试点的成功让属地看到了希望。
“‘换鸟’需先‘腾笼’,充电设施建设要借力拆违。”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科长吴先超介绍,经过一系列沟通协商,盘踞小区20多年的违建终于在今年9月全部拆除。10月9日,记者来到坡上区域,以前那条只有1米来宽的小路,如今汽车也能畅行无阻。拆违后,小区里还腾出一块百余平方米的空地,已搭好电动车充电棚的架子。吴先超表示,充电棚将于近日完工并投入使用,路侧其余位置也将在不影响消防安全的情况下,施划部分停车位。刘女士说:“拆了违建,小区不仅亮堂了,还缓解了停车、充电这两件我们最头疼的事儿,真是一举三得!”
基层创新案例(3)
建管同步
24小时值守及时响应诉求
2021年上半年,12345热线接到充电接口不足、设施故障的诉求分别为832件和674件,2022年上半年,这两项诉求已下降到517件和532件,分别下降37.86%和21.10%。
回天地区霍家营社区新干线家园小区在建成之初,已经未雨绸缪配套建好了2个电动车充电棚。然而随着入住率的增高,电动车又是居民的主要代步工具,充电接口的数量逐渐捉襟见肘,电动车上楼的情况也开始出现。“人口密度大,电动车数量多,消防隐患也随之增加,想要确保充电安全,仅靠宣传、劝阻远远不够,最根本的是为大家提供足够的充电设施和省心的充电环境。”霍家营社区党委副书记王云环说。
为此,社区除了通过“技防”“人防”,及时发现并制止电动车上楼的情况,还协调物业将原有车棚进行改造,扩建电动车充电棚的同时,划分了摩托车棚和自行车棚,实现三类车辆分开停放。居民陈女士说:“不论大事小情,随时都能找到人,这让我们感到心里踏实。” 王云环告诉记者,社区中控室同时也是一座微型消防站,工作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这样一来,可以通过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响应。此外社区还设置了24小时接诉即办热线,居民遇到与电动车充电有关的任何问题,不管是充电设施出了故障,还是僵尸车占位导致自己没地儿充电,都可以到中控室找值班人员,或拨打热线电话求助。“管理跟得上建设,大家才愿意使用,充电设施才不会成为摆设。”
基层创新案例(4)
一堵一疏
平价充电把电动车引下楼
“楼下充电那么贵,凭什么不让带回家充电?”在和居民的沟通中,王平原了解到, 居民是被高昂的电价“逼上楼”的,疏堵结合的“疏”,不仅要增加接口的数量,更要降低充电的费用。“这条疏导之路并不易走。”王平原说,很多充电棚接入的是商电,本身价格就比民电高,再加上运营商的服务费,自然比居民在家充电的价格高出许多。“我们开始和运营商沟通,协调后运营商不再收取服务费,即便如此,商电的费用依旧高于民电。我们又和物业协商,物业意识到根治电动车上楼既确保居住安全,也降低了物业巡查、劝阻的人力成本,最终同意让利。如今,虽然小区充电棚走的是商电,但居民只需按民电价格交费,中间的差价由物业来。”“在家充和在这儿充价格差不多,谁还愿意把电池往家里带?”一名正在充电棚给电动车充电的居民说。
王平原表示, 有了平价充电棚,电动车上楼率终于归“零”。通过属地协调企业让利、供电部门接电报装等多种方式,这样的平价充电棚在其他小区陆续推广。“目前,街道已在7个小区安装85套阻车系统,平价充电接口已安装3470个,实现46个小区全覆盖。”
建言献策
让充电设施“有用”且“好用”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柱庭表示,电动车充电安全是根本,供给和维护是关键。
目前首要解决的是供给问题,一方面要疏堵结合,在宣传引导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充电设施,另一方面要结合城乡地域特点和居民实际诉求,统筹协调,合理布局。
其次还要考虑充电设施的后期维护问题。充电设施建设需要的不仅是从无到有,更是长期的维护和运营,这既需要根据居民变化迭代的诉求不断更新、完善政策,为充电设施的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更需要各方明确自身责任和义务,居民爱惜使用、运营方及物业主动管理、属地加强监督,让充电设施“有用”且“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