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崔伟
(资料图)
今年是京剧表演大家吴素秋先生百年诞辰,对于这位在京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表演风格与艺术奉献方面成就巨大的女演员,喜爱京剧的观众们是不会遗忘的。
吴素秋出演《红娘》
京剧发展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四大名旦”为号召的男性旦角表演群体把京剧艺术推向一个巅峰。但随着社会风气与环境的转变,京剧旦角的靓丽看点却出现在一群女性著名演员身上,吴素秋先生就是最具号召力的艺术家之一。
进京学戏离不开“虎妈”
尽管上世纪初,戏曲界已经有了奎德社等全女班,但在艺术影响力方面,特别是女性演员对传统京剧欣赏风格和舞台面貌的影响极为有限。直到吴素秋先生等的出现,京剧女性演员才成为炙手可热的坤角儿“顶流”。可以说,是她们改变了京剧的审美风尚。特别是1938年,吴素秋先生与花脸大家金少山所组松竹社合作,联袂演出的《霸王别姬》等风靡一时。那时的金少山叱咤风云,在京剧界所向披靡,而吴素秋年方二八。他们老少携手,自然是艺术的巨大看点,也是吴素秋先生迈上的一个巨大台阶。金、吴合作,被戏迷津津乐道为“大霸王、小虞姬”,这出戏也几乎演遍南北。之后,吴素秋先生在艺术上的步步飞跃也就顺风顺水,很快奠定了其与言慧珠、童芷龄等女演员,以及和男性“四小名旦”的并驾齐驱,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看点,女演员也可以和男性旦角分庭抗礼了。
吴素秋(前排左一)、张君秋(前排左二)、崔伟(后排右二)等人合影
吴素秋先生的生活与艺术经历非常有意思。她来自山东烟台,自幼随母到京学戏,1932年进入焦菊隐开办的中华戏曲学校“玉”字班学戏,取名吴玉蕴,和李玉茹、侯玉兰等是同学,这个班也是中华戏校旦角人才群星荟萃之地。可惜的是,时隔不久,她因故退学,在家随李凌枫这位培养出张君秋的教戏师傅学戏。并同时向京剧演员何佩华、赵桐珊、魏莲芳学习,之后更是拜在尚小云门下,继而又被荀慧生收为义女。
可见,离开中华戏校并未影响到她在艺术上的精进。到了1935年,只有13岁的吴素秋竟然成立了自己的第一个班社——“秋文社”,并以主演的身份在京城有了一方立足之地。这是许多梨园子弟都望尘莫及的奇迹!
京剧人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职业群体,有着许多有趣且神奇的行业能人。用现在的词语来形容,吴素秋先生的成功离不开她有一位“虎妈”。
旧时,京剧行业不像时下这样有条不紊,那时名手如林,竞争和出名绝非易事,故有“投班如投胎”之叹。不仅进入班社唱戏不易,连许多世家子弟或一时名望不浅的角儿,也有很多是成班不久便难以支撑而“报散”(宣告解散)。有能人擘画操持,调和鼎鼐必不可少,但一般名伶多依靠能干的“经励科”,而很少有自己亲属掌舵引航的。吴素秋先生的母亲吴温如出色地承担起这个责任,里里外外八面玲珑,处事决断游刃有余,以至在社会上有“三大名妈”之誉。
这位吴家“虎妈”厉害到何种程度?当时北京京剧界最难对付的“经励科”是有着“李鸟儿”之称的李华亭。连他碰到吴温如都甘拜下风,感叹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吴温如说了话,吴办交涉从来不说一句不在理儿上的话,她用大理儿把你这么一锔,你有什么高招也使不出来”。
《苏小妹》令人百看不厌
吴素秋先生的艺术魅力与舞台实力,真正成就了她在京剧界的地位。细品吴先生的艺术,你会感到她的老师均为男旦名家,其也非常注重对传统“四功五法”的继承,积累了扎实的传统功力,有着正宗标准的旦角气韵。但其“制胜利器”则在于能在传统基础上,灵活因应时代,强化女性旦角演员与男性演员的差别,并形成自身的艺术优势。她的舞台魅力往往以生动鲜活的新声貌与坚实过硬的老传统,来牢牢吸引观众,感动看客,将耳熟能详的老戏演出新风采,使自己独创的新戏具备新看点。可以说,京剧旦角从男性演员向女性演员的转变,吴素秋、言慧珠等可称创造性的开创者。她们以艺术面貌清新和具有强烈征服力的表演,让观众心甘情愿地追随。
吴素秋出演《苏小妹》
重要的是,吴素秋先生排演出许多原创的优秀新戏,并擅于将具有影响的地方戏移植到她的剧目中。她早期请翁偶虹先生专门写过《比翼舌》,那时她也就不到20岁。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东北等地组团时,她移植、改编了《关汉卿》《团圆之后》等地方名剧;创演了符合她和剧团风格的现代新戏《刘介梅》《红嫂》《六号门》《铁道烽火》《软糖的秘密》《南海长城》《沙家浜》等。尤其是她的代表作《苏小妹》更是令人百看不厌,充分体现出她的艺术实力。这出戏,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复排后就不止一次到剧场观赏,对我有巨大的艺术征服力。她塑造的苏小妹,青衣和反串小生应工,才情、智慧、温婉、雄峻俱佳,唱、念、表演生动引人,气质清雅、活泼,并且有着其他京剧旦角演员不具备的潇洒与灵动的文气,是让人看过不能忘,看了还想看的好戏。
可惜,现在京剧花旦演员承继吴素秋先生这门风格的太少了,只有天津刘淑云、北京朱虹还不时演出《苏小妹》,真是可惜!此外,吴素秋先生的《红娘》《孔雀东南飞》《柜中缘》《游龙戏凤》等也是不俗的精品。每当我想起她在《孔雀东南飞》“放灯”时的表演,她饰演刘兰芝在恶婆婆面前的惊惧,每每都有不寒而栗的反射。
为人谦逊,待人热情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参加工作,就和早已是舞台偶像的吴素秋先生结下来往的缘分。那时,成立不久的北京京剧院每周都在吉祥戏院演出,吴素秋先生是重要亮点。因有工作之便,我几乎场场不落。因为她和奚啸伯先生合作过,于是与我的老师欧阳中石先生颇为相契,不但来往多,而且还联袂过《坐楼杀惜》。特别是后来我与杜鹏兄经常到著名女画家刘继瑛先生家盘桓请益,吴素秋先生和李砚秀老师又和刘继瑛先生是极好的姐妹。于是,来往特多,交流也很密切。
《牡丹》,吴素秋绘,侯宝林题字
吴素秋先生尽管是那么大的名家,但待人特别朴实、热情,尤其是对我们晚辈。一次相聚,我告诉吴素秋先生我从市场上得到一些她年轻时的照片,有她在北海公园滑冰的英姿,还有在东单体育场义卖的留影。她特别兴奋,要我下次见面一定带来,并说她自己现在都没有这些照片了。再见时,我把照片给她看,能够感到老人的感慨和内心的涌动。因为我和她熟悉了,加上她知道我对她艺术的敬仰,我顺水推舟地提出能否给她写个《吴素秋评传》。她先是眼前一亮,说:“那好啊,你写好!”随之,却情绪感伤地说:“哎,写这个干吗啊?”现在想想,老人是谦逊,还是有些难言之隐?他们那代京剧名家虽大红大紫,历经坎坷,但都看得很开,也有着许多不愿示人的人生与艺术感伤。这项工作我没继续坚持求得吴素秋先生同意,现在和将来恐怕都是一桩巨大遗憾。
吴素秋先生是一个非常热心和有意思的人。她热衷成人之美做红娘,不仅成全了一些年轻人的婚姻,还为一些老艺术家牵了红线,因此我们这些年轻人也经常和她开玩笑。她对我们称呼往往要在名字前加个“小”字,透着亲切。特别是她对李砚秀老师的照顾让人不能不钦佩。尽管她名气、年龄都更大,但总是给李砚秀老师当“跟包”,无微不至,当然有时也经常拿李老师开心。一次过节,大家见面后,吴老师马上调侃李老师,说李老师看到街上的节日装饰后“竟然说这么漂亮的街景,布置得花一千多块吧”,引来大家的一片欢笑。
本来极为活跃的吴素秋先生,在她2016年3月逝世前的十来年,突然就不参加任何活动了。一是她年纪大了,二是她得了一次病后,在和京剧名家王琴生先生见面时,王先生建议她,若是好好居家会避免身体伤害。而她真是听从了王先生的建议,之后居然真就选择了居家静养,并安心课徒传艺,再不参加社会活动。
(作者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