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天淇
【资料图】
“我就想真正帮老百姓做点事儿,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真的能让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
——王天宇
深冬时节,车子缓缓行驶在盘山公路上。四面是高高的山,山上一棵棵板栗树,树枝光秃秃地在寒风中摆动。
2021年年底,团市委北京青少年网络文化发展中心干部王天宇被选派到怀柔区渤海镇四渡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报到当天,眼前就是这样一番景象。
“真萧条啊。”这是王天宇对四渡河村的第一印象。王天宇是个标准的“90后”城里孩子,从上大学起,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除了旅游,很少到郊区农村来,更别说是这样的深山区。村里的基础设施十分简单,村子附近别说商场,连个饭馆也没有,很多快递也到不了。进出村子的公路,因为少有车辆,就连雪都化得很慢。村委会值班室里的一张床,就是王天宇在这里的家,“卫生间不在屋里,是单独在院子里的,冬天要想去个厕所,需要巨大的勇气。”这一系列的反差,让他心里有点儿“打鼓”--自己能把驻村工作完成好吗?
四渡河村位于怀柔区西北部,下辖两个自然村。王天宇来报到时,村里登记在册的村民有310人,实际常住人口200多,其中多一半是60岁以上老人,其余的主要是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王天宇发现,老人们的生活其实很孤独。
一位老大爷,老伴儿去世后一直独自生活,每天花一个小时从自己家走到村委会附近来晒太阳,再花一个小时走回去,做顿饭,一天就过去了。一位独居的老奶奶,腿脚不方便,王天宇经常上门帮老人打扫卫生,老人每次都拉着他一个劲儿地感谢。
“老人们其实很需要精神上的关怀,陪他们说说话,他们就很高兴、很感动。”王天宇铆足了劲,想要做点什么改变老人们的生活。
去年临近春节,王天宇赶在小年的前一周,联系了团市委的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对接了十几位青年艺术家,来村里写对联,营造过年的喜庆氛围。活动热热闹闹进行了一天,老人们接到对联很高兴,孩子们学写对联兴趣十足。最后,100多户村民来参加活动,送出了200多副春联。有位村民临走时说了一句:“咱们村好久没这么热闹了。”王天宇听了,心里暖乎乎的。
要做的,远不止于此。王天宇给自己的两年驻村任期定下了一个目标——天天有人气,月月有固收。“人气是精神层面的,固定收入是物质层面的,两方面都要发展。”王天宇说。
王天宇发现,四渡河村景色优美,年年板栗丰产,旅游资源丰富,民宿产业也正在兴起。可由于缺乏青年劳动力、人口老龄化严重,村里的文化生活匮乏,很多孩子甚至从来没接触过艺术课程。于是,王天宇通过团市委对接城区里的艺术教育机构,一方面想为孩子们搭建一个“丰富精神世界”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借此为村里创收。
愿望美好,要实现却不容易。不少教育机构一听说要和乡村合作,都有些抵触,合作计划迟迟没有进展。王天宇反复联系对接,努力争取,“咱们先来村里看看,我们资源特别丰富,板栗文化、旅游资源都可以开发,我们还有特别漂亮的星空……”一次次游说,最终让艺术机构的负责人心动了。这之后,“板栗村中摘星星”研学活动、艺术公开课、露营活动、机器人编程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办了起来,不仅让村里的孩子接触到了优质的艺术教育启蒙,也让城里的孩子爱上了乡村研学,痛快“撒欢儿”。
不但如此,王天宇还瞄准了板栗资源。四渡河村的板栗量大质优,可销售价格却不高,“纯板栗能卖多少钱,还得在提升附加值、拓宽销路上想办法。”
王天宇借着给村里民宿培训“管家”的契机,想邀请海底捞公司的人来给开民宿的村民讲讲课,一开始,对方也没有应邀,王天宇甚至跑了几次企业在北京的办公地,都没能见到相关负责人。
怎么办?“那咱就脸皮厚点儿呗,怕什么!”不管能不能见到人,只要有时间,王天宇就到公司去争取机会;对方没回复微信,那就多发几次。“只要能给老百姓把事儿办成,别的都好说。”王天宇给自己打气。
王天宇的诚意最终打动了企业负责人。对方专门派出考察团队,除了帮村里的民宿培训“管家”,还和四渡河村共同研发了好几款板栗产品,投放在海底捞餐厅。
现在,四渡河村的特色研学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板栗产业和民宿产业发展也逐渐步入正轨。王天宇“天天有人气,月月有固收”的小目标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一年来,王天宇四处奔波对接各类机构,每月行车都在5000公里以上;村里生活条件艰苦,他一米八五的个子,长期缩在小床上睡觉,腿伸不开,常常一觉醒来腰酸背痛……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的回答很简单,“我就想真正帮老百姓做点事儿,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真的能让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也希望我将来回看自己这两年的驻村之旅,没有因为碌碌无为而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