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乐琪
如果把死亡比喻成深渊,重症医学科就是悬崖边的最后一道关卡。去年12月以来,本市疫情快速发展,重症患者人数骤增,而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和她的团队日夜扼守在“悬崖”边,奋力“托举”每一名危重病人,争取着将他们从深渊拉回的机会。
在新冠重症的治疗经验中,让患者较长时间地保持俯卧位,是改善低氧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有一名体重达120千克的中年患者,给他翻身成了救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虽然患者体重大,又插管上着呼吸机,但给这样的患者做俯卧位已经是我们的‘熟练工种’了。”姜利说,只要事先把容易受压的部位保护好,给大体重患者翻身用两张床单就能搞定。经过近2周的精心救治,这名一度严重“白肺”的患者已经成功脱离呼吸机,从ICU(重症监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
姜利(女)
“相较之下,更令我们揪心的是那些器官移植和免疫抑制的患者。”姜利解释,为了防止机体发生排异反应而造成器官损害,患者在器官移植手术后会接受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因此,移植术后的患者对包括病毒在内的外界微生物抵抗力也会下降。“新冠病毒感染本身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在这些患者身上,病毒的清除速度会很慢,因此延长了病毒引起器官损害的持续时间,增大治疗难度 。”
姜利打了个比方,救治新冠重症患者就像修理一座危房。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们全力为患者撑起屋脊,避免修复过程中房屋倒塌,直到患者自己有能力完成整个修复。“我们的治疗不复杂,也并没有用很多的药物。核心就是支持住患者的各个器官,帮助他们挺过病毒感染最严重的阶段。”
2020年疫情之初,姜利作为第一批援鄂专家,坐镇武汉金银潭医院,以“重症八仙”之名广为人知。近一个月来的救治经历,让她感觉“既熟悉又不同”。“要说救治难度,其实差别不大,到我手上的都是最重的病人。而经过3年的不断实践,我们对这种疾病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我们打的不再是‘无准备之仗’,救治可以说是更有章法、更加简化了。”
为应对重症患者骤增的情况,宣武医院在原有基础上,又组织具备救治呼吸系统重症患者能力的其他科室医护人员搭建起临时的“亚ICU”。对于原有的ICU,申请呼吸设备和增援人员、梳理新的工作流程、培训各级医务人员、重新安排工作岗位和任务……成了姜利这几周工作的重要内容。“到了这周,新建立起来的体系逐渐开始有效运转,大家各司其职、忙而不乱,救治工作明显顺畅了许多。”
兔年新春将至,依照往年的经验,过年期间往往是ICU医务人员最忙的时段。“今年想来,应该又是一场‘硬仗’。”姜利淡定地说。作为在“疫线”坚持了三年的医者,姜利的心愿和每个人一样——冬去春来,春暖花开。“我希望疫情早点过去,我的团队也能从紧张的工作中松口气、歇一歇。春暖花开的时候能带大家出去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