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胡宇齐
随着新学期开启,五花八门的体育艺术类培训机构也活跃起来。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其中实在鱼龙混杂、价格混乱,让家长们很是头疼。
统观非学科类培训暴露出的问题,套路大同小异。一则,虚标价格,以单价明显过高的小课时包为幌子,劝人购买“性价比更高”的大课时包,一次收费动辄上万;二则,资质堪忧,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不乏无证上岗人员;三则,渲染焦虑,将各种不知所谓的考级证书吹捧为择校“敲门砖”,刺激家长们的“抢跑思维”。凡此种种,严重恶化着非学科类培训的行业生态,不少家长本想报个兴趣班、给孩子培养点爱好,却往往花费不菲,还不知不觉入了坑。
各路机构“利”字当头,其实仍在复制曾经大行其道的学科类培训。嘴上说什么陶冶情操、培养气质、强身健体,实则是想方设法制造噱头,掏空家长钱包。在机构的添油加醋之下,某些家长一看“班上其他孩子都能拿出一摞证书”,便又重拾了攀比心,走上非学科领域的备考之路。无论是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还是其他什么“十八般武艺”,全都与“证书”“考级”挂上了钩。本来“双减”好不容易为孩子释放出的自由成长空间,又瞬间被塞得满满当当。“反反复复只练那几首考级曲目,其他一概不管”,目标如此功利,模式如此应试,孩子再浓厚的兴趣也多半被消磨殆尽了。
学科类培训的虚火渐渐退去,不能任非学科类培训再走老路。日前,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意见》,系统部署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对收费金额、教师资质等都有明确规定。规则红线已经划定,更需要针对典型乱象来一次集中清理。毕竟只有严格整顿违规操作,才能让兴趣培养变得单纯起来,让孩子的成长更加轻快。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孩子的成长自有其规律,他们美好的未来可能是千般姿态、万种模样,却绝不会是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别人家孩子”的成长模式再好,也大概率不适合自家娃,家长们尤其需要多考虑孩子的天性,少听忽悠。也许放下执念,放慢脚步,便会发现自己与孩子正处于成长旅途最美的风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