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几桩全球瞩目的事件,再次将美国的体面外衣戳破——列车脱轨“毒云”不散,官方信息自相矛盾,主流媒体集体失声,民众对政府只剩不信任;“暴力击落”频繁上演,“北溪”事件疑点重重,在乌克兰危机一周年的节点,美国总统拜登专程跑到基辅火上浇油……对内治理能力日趋捉襟见肘,对外挑动对抗愈发肆无忌惮,一系列事件的处理,看不出一点大国应有的样子。套用前总统特朗普的话:美国在许多方面已经成为一个失败国家,正在“从内部死亡”。
冷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但今天再看,其从“山巅之城”跌下神坛,只用了短短三十多年。为什么光环黯淡如此之快?因为在其国家发展轨迹中,一直存在着两个美国,理想中的美国和现实中的美国。当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理念外皮下的真实本质,就会完全暴露出来。
何谓理想中的美国?有学者在称赞美国的共和品质时总结了其中的要点,包括生产力和创造力,自由的理念,以及开拓性精神等。亨廷顿也以所谓的“美国信条”为这些品质添加了注脚。不难发现,世人一度无限憧憬的美国,正是由这些理念所构筑起来的共和国形象。也正是在这种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想象中,福山宣称“历史终结”了。
【资料图】
但现实中的美国,并非如此。直到二战,其丰饶和富庶与其说是依赖上述良好品质,不如说是依靠过去务实的政策取向、对国际形势的有效利用和一些历史的偶然性。二战后,美国逐渐从区域强国向世界帝国转变。在经济领域,无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黄金美元”还是其后的“石油美元”,都赋予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权,进一步强化了美国贸易霸主地位。在政治领域,美国借助世界银行、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经济组织,以及北约、美日安保条约等军事协议,通过国际法规则的建构形成了一套将暴力和规则融为一体的政治霸权。在文化领域,传播渠道的垄断、人权概念的建构、民主观念的传播、英语的推广在全世界奠定了美国文化的强势地位。
在这样一个世界帝国中,美国本土成为当然的中心,想当然地肆无忌惮地对外围国家进行经济上的榨取、政治上的压制、军事上的干涉和文化上的复制。可以说,美国的持续强盛是以外围国家的利益受损为代价的,用挪威学者约翰·加尔通的话说就是,美国一切矛盾的核心是美国以全球6%的人口消耗了全球35%的资源。可以说,这种“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的思维,贯穿了美国其实并不算长的建国史,但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愈发给人一种赤裸裸的现实观感,以至于“失去了一切伪装,连巧取都没有了,只剩下豪夺”?答案显然还在于美国自身。
其一,“选举民主”与国家治理愈发背道而驰。追根溯源,二战后西方理论界的一大“创造”,就是将“民主”这一原本兼具评判“好的政治”的价值标尺和达至“好的政治”的实践工具的丰富概念,窄化成了形式化的“选举”。经此改造,民众的投票选举更接近于一种周期性的政治表态,距离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有效治理越来越远。加之美国选举频繁,众议员两年一选、总统四年一选、参议员六年一选。政客大部分时间都在竞选或备选,首要目标就是胜选。当竞选承诺和施政计划成为实现选票最大化的工具时,哪管身后洪水滔天的短视行为就会一再复现;当民众只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即刻进入政治休眠,所谓的“选举民主”就已经和有效的国家治理再无瓜葛了。
其二,政党极化进程不断加剧,极大消解着理性讨论的空间。上世纪90年代以前,民主、共和两党都存在着数量可观的温和中立派别,这是让政策超越狭隘党派利益、缓和两党冲突的重要力量。但共和党保守派领袖金里奇推动的党内集权改革扭转了这一趋势:其改革大幅提高了议员行动的一致性,从而使得共和党在1994年终结了民主党在众议院长达42年的统治地位。随后民主党也开始效仿这种路子,使党内政治光谱向着自由派一端偏移。自此,两党内温和派的生存空间迅速压缩,结果就是要么激进,要么败选。尤其在对外政策上,那些主张政策审慎、军事克制的取向都可能会因被对手指责太过软弱而不受欢迎。不论是无限推进北约东扩一步步“将俄逼到墙角”,还是执意借题发挥扩大事态炒作“气球”事件,都是这一逻辑的体现。
其三,阶层利益分化和固化加剧,催动社会行为和心态全面癫狂。在美国的治理逻辑中,政党与政客为了选票会放弃触及国内的利益结构,而更偏好利用美国的世界帝国体系向外转嫁矛盾或是在外部塑造敌人。对于前一做法,霍布森在《帝国主义》中已给出精准描述,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某种程度上源于资产阶级对本国工人的利益让渡之后,向外部寻求利润补偿的动机。而对于后者,本质上是一种以种族民族主义来规避处理财富在少数人手中聚集这一难题的手段。但这一做法不仅不能解决阶级冲突,反而在阶级冲突之外附加了文明冲突,与美国当下泛滥的“政治正确”逻辑一致,是一种身份政治的延续。而这将极大助长社会非理性情绪,并最终彻底反噬政策的科学制定。
光环是虚妄的,神话是易碎的。今天的美国毫无疑问已步入帝国衰落的下行区间,堕落速度如此之快无疑也给全世界上了一堂足够深刻的公开课。对所有国家和民族来说,任何时候,办好自己的事、走好脚下的路都是第一位的,直面问题、脚踏实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才能在更久远的时序中实现成长、创造奇迹。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 杨森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
编辑 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