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王湘军在《人民论坛》上撰文指出:基层“信息避责”是一些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出于避责需要,在向上呈报信息时采取一些策略性行为,致使上报信息失真的一种现象。“信息避责”呈现出选择性、粉饰性、掺水性、投机性、敷衍性五种基本类型。化解这一难题,可从德、能、制三个维度共同发力,让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既担得起责,也避不了责。
第一,以德为魂,加强基层诚信建设。基层“信息避责”现象的滋生甚至蔓延反映出基层诚信政府建设存在一定短板,基层诚信政府建设尤为重要,需要将其与基层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一体化擘画与推进;要强化基层干部的诚信操守。在此方面,国外针对公职人员出台专门的伦理道德法规和我国香港地区设置公务员品行管理专门机构的做法值得借鉴。
第二,以能为本,提高基层治理能力。面对复杂的基层治理任务,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应学习如何高效组织、协调、整合基层各种治理资源,学会“指挥乐队”而不仅仅是只会“独奏”,以协同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新技术在基层治理中“倍增器”式的赋能作用,在工作中积极接纳、主动拥抱新技术。
第三,以制为重,加强基层治理制度建设。对待错误,应严格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进行分析,明确错误“可容”和“不可容”的边界,宽容因客观条件或勇敢担当等原因造成的错误;从“权责分立”走向“权责匹配”,改变基层政府“责任超载”而“权力缺位”的现状,使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有多少权力就担多大责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上报的信息进行比对分析,以精准甄别出上报的异常信息、虚假信息和抄袭信息。此外,也可以将基层上报的非涉密信息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信等“晒”在网上,接受民众监督,让谎报、瞒报、虚报等行为无处藏身。(乔靖茹 辑)
关键词: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人工智能 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