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双子座”大楼传来喜讯:入驻企业申报的全球首个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成功率达到100%,意味着这项国产高端医疗装备系统即将实现产业化。
保定“双子座”
【资料图】
“这个成果来之不易。2018年,北京天坛医院李佑祥团队研制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原型机,并与入驻企业合作进行中试,一试就是5年。”中心负责人张曙光说。
“中心配置了洁净厂房,免5年租金,还帮我们与多家上游公司合作,解决了工作中的很多瓶颈问题,这里已形成了一条医疗器械产业链,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企业负责人史文宝的获得感溢于言表。
“作为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自2015年成立运营以来,已引进336家企业和机构入驻,培育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家,引领着京津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心打造了‘类中关村’服务系统,形成了北京研发、保定转化的产业链条,已成为中关村入冀项目的典范。”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科技厅副厅长张永强说。
张永强
京津冀协同越是向纵深发展,越需要创新驱动,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河北省科技战线的一员老兵,9年来,张永强一直关注京津冀协同创新,参与和见证了一系列三地协同创新重大项目和成果,牵头推动了“中关村入冀”、“中关村之花”等项目。
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双子座”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已引进336家科技企业入驻,是“中关村入冀”的成功典范。
五年来,河北与京津科技合作再提速。2022年,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402亿元,是2017年的2.5倍。河北省在雄安新区实施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超百个,资助金额超过3000万元,目前新区三县传统产业领域均建设了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初步建立科技企业系统化梯次培育体系,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5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多家;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了179.2%,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264%;推动国家首个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河北省落地,河北中心和雄安中心筹建工作正加快推进;已成功吸引30家北京、天津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整体搬迁至河北……
京津冀协同创新带动河北创新潜能不断释放,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保定双子座入驻高科技企业
“但是对标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京津冀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张永强说,比如,涉及重大利益协调共享方面的机制不完善,转移企业税收分享机制尚未建立;产业结构不匹配,河北省仍处于以重化工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与北京的高端服务业和京津的高端制造业存在不协调,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存在供需不对接;三地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强,缺乏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制造业链长企业。
为了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张永强建议加强科技、财税、金融、产业、知识产权等政策的统筹协调;推动建立区域统一的要素市场,促进人才、知识、技术、资本、服务等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无缝对接;着力补齐重点协作产业发展代差,探索建立产业链“链长”制,以京津冀三地技术交易市场为枢纽,建设京津冀技术市场协同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孵化。
张永强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令我倍感振奋,也倍加期待。相信三地携手共进,不断优化共商、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不断拓展合作渠道,京津冀协同创新之树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