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武红利
非遗进校园是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方式。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国煤矿文工团副团长靳东注意到,当前的校园非遗教育以科普为主,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他建议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非遗教学吸引力,推进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让更多孩子爱上非遗,促进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非遗教育仍处于初步阶段,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靳东分析认为,当前,非遗进校园以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为主,形式上以非遗传承人展示、口述为主,缺乏教学深度和吸引力。且每个非遗项目的体验课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差异性不明显,对非遗内涵的阐释也不够。
“非遗教学深度不够,学生就难以理解非遗的当代价值和其背后蕴含的中国智慧,也就不能真正热爱非遗。”靳东认为,每项非遗都有时代的烙印,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智慧结晶。要通过非遗教育,鼓励学生了解非遗背后的时代文化,体会其中饱含的历史底蕴与人类智慧。还应强化非遗课程的融合发展,增强教学实践,推动数字技术在非遗教学中广泛应用,借助虚拟现实(VR)、3D全息投影技术等数字化手段,让非遗项目活起来、动起来,增加非遗学习的体验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