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从娃娃抓起”,不仅是体育界的共识,也是每个人熟知的一句口号。在北京,不少中小学开设了足球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越来越多四五岁的学龄前儿童,也开启了足球“启蒙课”。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儿童足球训练机构好找,但能让孩子们在家门口踢球、练习的场地却少之又少,就连一些小区也开始为足球下“禁令”。
吐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想在家门口踢球太难了
“上了半年足球课,一次都没练习过!”市民周女士告诉记者,儿子快5岁时报了足球班,“当初选择兴趣班时,心想足球推广率、普及率持续提高,是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大众运动。真没想到,培养这个兴趣,竟然卡在了找不到练习场地上。”
周女士家住马甸南村小区,本来小区里有能让孩子活动、踢球的空场,但是出于安全、管理考虑,小区不允许踢足球。“放假时孩子们踢球,就被保安严厉批评了,还要找孩子家长。”周女士说。
小区不能踢,旁边的小公园也不行。马甸南村小区边上,就是双秀公园。在园方制作的温馨提示牌上,明确了不能携带球、水弹枪等入园,在禁止携带物品示意图上,还明确画出了足球图案。“据我们观察,公园里并非没有空场,而是都被踢毽子、跳绳、羽毛球、广场舞等活动占据了。足球运动确实相对激烈些,但就想带孩子练练控球,找找脚感,也不是要踢比赛,这个小小的需求都无法满足。”周女士认为,现在的管理措施,太过一刀切了。
周女士家附近的马甸公园,其实也早就规划了足球场地,但是居民们盼了两年多,都没有对外开放。周女士认为,培养任何兴趣,都需要练习,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才会更有兴趣,才能坚持下去。
探访
点位:亦庄文化园西园足球场
大门紧锁落叶堆叠,很萧条
一些居民苦于家门口没场地,还有一些居民纳闷儿,规划好的儿童足球场为何不好好运营?
家住亦庄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亦庄文化园西园规划了面积很大的儿童足球场,不知何故却大门紧锁。公开资料显示,这处球场面积15000多平方米,分割成多个不同规格的标准尺寸足球场,包括5人制足球场4个、6人制足球场2个、7人制足球场5个、11人制足球场1个。
3月10日下午4时,记者走进亦庄文化园西园,园区地图标注足球场在西北部。记者找到场地时发现,围网将足球场“封闭”起来,入口处大门紧锁,外面的人无法进入。市民陈先生说,“我在这里跑步两年多了,这里是我的必经之路,没见它开过,感觉这么好的资源都浪费了。”
球场入口处,通过一间小亭子才能进足球场,这座亭子也是锁着的。记者看到,亭内的接待桌与地板、亭外的门框已经积满了落灰,显然很久无人打理了。向围网内望去,球场的落叶、掉落的树枝一层层堆叠;残破的椅子孤零零地被遗弃在球场中间;球场四周的宣传标语、广告布条有的已经掉落、破损,露出里面的木板,球场外围塑胶跑道上的沥青已经开裂……
随后,记者分别致电该球场运营公司索福德体育、亦庄文化园西园服务监督电话,得到的答复是,场地硬件设施发生损坏,需要重新维修后方能开放,目前尚在规划中,但并未告知具体开放时间。
点位:马甸公园足球场
“资金链断裂”两年多,刚开始“试运行”
3月9日下午4时多,记者找到了马甸公园足球场,只见一大一小两块足球场,被绿化带和蓝色围挡围着,入口处大门紧锁。透过围挡缝隙往里看,绿茵草坪光鲜整洁,足球场旁的空座椅、垃圾桶等配套设施也已经完备,不时有路人伸头向围挡里面张望。
记者致电马甸公园,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之前由于疫情,加上足球场配套设施资金链断裂等原因,一直没对方开放,目前已有试运行计划。
3月11日下午6时,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发现围挡已经拆除,一大一小足球场已开始试运营。
大足球场上,一群十几岁孩子激战正酣。小足球场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入口处张贴了“入场须知”“智能球场玩法说明”、二维码小程序等内容,建议5岁以上、身高1米6以下的儿童进入玩耍。记者阅读发现,这个球场可以提供“球门大战”“踢瓶子游戏”“移形换影”等一些列足球趣味游戏。
记者现场看到,球场没有传统框架式“球门”,而是一面由16块面板相互拼接组成的墙体、4扇“智能互动电子球门”共同组成的足球场。这种智能球场用“色彩明灭”的方式告知玩家输赢情况,通过变换玻璃屏幕上不同区域的目标击中点,让参与者身体不同部位得到充分锻炼。
据了解,试运行期间,球场对市民免费开放。
追问
公园里该不该禁止踢球?
采访中,多位家长表示,小孩子踢球,其实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场地,要是真去成人踢球的场馆,花费高昂不说,凑够孩子人数也存在困难。很多郊野公园没有这么多限制,但是距离太远,也存在时间成本。“城里的公园,为什么不能踢球呢?”
记者发现,明令禁止踢球的并非只有双秀公园。位于东城的青年湖公园也在“游园须知”中写道,禁止在公园内踢球。青年湖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前就曾在园区内发生过“踢球砸人”事件,出于安全考虑,做出了禁止踢球的规定。《北京市公园条例》第46条也规定,游人游览公园禁止在非体育运动场所踢球。从条例上看,公园的“禁令”确实“有法可依”。
在双秀公园禁止携带物品示意图上,明确画出了足球图案。
北京青年湖公园在“游园须知”中明确禁止公园内踢球。
“管理单位出于游客安全的考虑,我们也能理解。但还是希望有条件、有空间的公园能替孩子们也想想办法。”市民胡先生说,比如单独规划一处场地,尽量不打扰到其他游客,“其实并不需要非常大的标准场地,够孩子练练控球、传传球就够了。”此外,胡先生还建议,管理部门应推动荒废场地重新开放,为市民提供服务。
建议
利用高校及中小学校园场地
多年前就有人建议,周末、节假日时,开放校园体育场所,弥补城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不足。但时至今日,这个建议并未真正落地。
杨波是一家儿童体能训练机构创始人,他曾尝试联系部分中小学,在周末特定时段有偿开放运动场地,但校方出于安全管理考虑,都拒绝了他。也有的学校表示,虽然觉得这件事儿挺有意义,但是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即使收了维护场地的费用,也没有办法“入账”,因此也没有积极性。
相对开放的高校校园可以共享足球场吗?记者采访发现,当前北京部分高校对于校外访客入校仍有不少限制。中国政法大学保卫处值班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校外人员入校需联系本校老师、同学并说明缘由、登记,且暂不支持校外人员使用校内活动场所;中国传媒大学访客入校,需自行联系一名教师。
有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仅为三成左右。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担忧安全隐患”“挤占本校学生运动空间”“与教学时间冲突”是许多高校不轻易共享学校场地资源的原因。周女士认为,如果推动学校周末敞开大门,需要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可以在进行需求调研后,在部分学校开展试点。
社区微改造“挤”出踢球空间
相比于公园,空间紧张的小区里,踢球更容易引起邻里矛盾。正因如此,一些小区也开始对足球下“禁令”。有没有什么办法,在满足孩子踢球需求的同时,避免产生“伤人”隐患?
杨波所在的儿童体育训练机构,已经受多个小区物业邀请,对空置场地进行微改造。在朝阳杨闸环岛附近的京通苑,就通过改造升级现有运动场地,让5人制足球场“落户”小区里。“对于孩子来说,场地不需要那么大,成人使用的标准场地,反而有些浪费;同时,对于启蒙足球而言,太大的场地也不利于小学员保持较高的触球频率,只顾着傻跑了。”足球专业出身的杨波说。
如果参考“笼式足球”,占用的空间就更小了。最近,杨波在西二环边、广安门南滨河路附近,发现了一个适合带孩子踢球的“铁笼子”。虽然只有十几平方米大,但是圆形场地有草坪,还竖起一圈高高的铁丝网,可以防止足球踢到马路上。“笼式足球”并非新鲜事物,在巴西、英国、法国、荷兰等足球发达国家大为盛行。对于寸土寸金的核心区,或者已经规划好的公园,利用“笼式足球”提供踢球场地,也不失为一种多赢的选择。
(原标题:调查|不让踢,不开放!孩子们想在家门口踢足球,场地真难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孙宏阳 实习记者 胡子傲
流程编辑:u027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