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下午3点半,东单邮局的邮递员郭会超刚把电动自行车停在路边,家住赵堂子胡同附近的老居民李连香就紧走几步凑上前,伸头往车筐里打量:“晚报来了吗?”
(相关资料图)
“还没到您家门口,您就上路边找来啦?”郭会超乐了。他一边从邮政绿书包里抽出《北京晚报》,一边递给等候在路边的胡同居民们。
一拿到折叠在一起的报纸,李连香就忙不迭地展开:“快看看,上头有没有咱们赵堂子胡同的事儿。”
当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北京晚报创刊65周年纪念版特刊上时,居民们争着把报纸凑到自己眼前细细端详。大家指着、笑着、说着:“呦!您上晚报啦!”“我在哪儿呢?找着啦!这儿呢!”“《赵堂子居民有事好商量》,这报上写的不就是咱们赵堂子胡同‘居民议事会’的事儿吗,咱们又上报啦!”
李连香今年65岁,和晚报同龄。“我还记得几十年前的晚报什么样呢,比现在的纸张小,一看见以前的老报纸,就回忆起当年赵堂子胡同的样子了。”
67岁的赵凤香在赵堂子胡同附近住了40多年,她对赵堂子胡同的变化感受颇深。过去的窄胡同拓成了能通车的宽街巷;平房、老楼专门为老人出行加装了便民扶手;家家户户都配齐了“两桶一袋”,分类投放垃圾。
其实,胡同中发生的不少点滴变化,都是在听取居民意见后逐步改造升级的。东城区建国门街道赵家楼社区副书记徐爽指着社区居委会门前的街巷介绍说,路边上安装的监控摄像头,是听了居民建议后重新布局的,确保辖区范围无死角。胡同里垃圾桶站到底该摆在哪儿,是居民们投票决定的。就连居民楼门口贴的装饰字和装饰画,都是每个楼门的居民自己设计的,“这条街一共4个楼门,设计的样式都不相同”。
每个楼门跑了一圈儿,邮递员郭会超跨上电动自行车准备赶往“下一站”。“赵堂子这附近,好几条胡同都是我负责送晚报,每天怎么也得送个上百份。”不管多晚,郭会超都会保证将晚报送到家家户户。最近一天,他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钟,才赶着将最后一份晚报送到订户手中,“多晚都得送到,送报不过夜”。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张楠 刘平
流程编辑:u008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