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1923-1999),美国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家。1961年,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一举成名。他的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注意挖掘社会重大主题,揭示现代社会中使人受到摧残和折磨的异己力量,具有象征意义。他的创作方法往往是从超现实而不是从写实的角度出发,经常以夸张的手法把生活漫画化,表现了一种和写实性质的真实完全不同的真实。
《一个中年男子的苦闷》 约瑟夫·海勒 著 靖振忠 译 译林出版社
【资料图】
即便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纪,约瑟夫·海勒仍然留着一头浓密的卷发。它像狮子的鬃毛一样,将他的脑门密密实实地围了起来。这样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想起总是以“硬汉”自居的海明威,进而将他的小说《一个中年男子的苦闷》与著名的《老人与海》画上等号。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终究还是说错了:至少,海勒从来没有想过要与海明威相提并论。就像书名所呈现的那样,《一个中年男子的苦闷》写的是都市打工人的日常,而不是在茫茫大海上与狂风巨浪搏斗的勇士。
“不开心”是描述这本书的关键词。因此,哪怕是对它一无所知的读者,应该也不难从那些相似的标题(“我心里发毛”“我妻子不开心”“我女儿不开心”“我儿子遇到了一些困难”)中,窥见海勒写作的真实用意:以黑色幽默的手法,还原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捕捉那些不能向外人说出的苦闷。《一个中年男子的苦闷》创作于1974年。在彼时的美国,中产阶级早已是当仁不让的主流人群。常常,他们穿梭在街市中,出入于繁华的商业中心,看似占尽无限风光,实则处处捉襟见肘。
或许是看到了太多相似的人生故事,这些行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终日战战兢兢、前怕狼后怕虎的中年男人,就顺理成章地走入海勒的视线,成了他小说的主角。《一个中年男子的苦闷》即是如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先不说海勒最擅长的“黑色幽默”究竟是怎样发挥它笑中带泪的特质,为整部小说带来了强烈的荒诞感,单单就海勒的写作来说,就已经足够特立独行。具体到小说,这里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没有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就连书中那个垂头丧气的主人公,都是面目模糊、指代不明的。
叙述者“我”是一名大型公司的中层管理者。这份貌似体面的职业本该为“我”带来足够的愉悦和满足。但事实偏偏不如人意。人到中年的“我”不仅事业遭遇瓶颈,就连家庭生活也是千疮百孔:妻子沉迷酒精,女儿到处惹事,儿子智力低下,桩桩件件都让人高兴不起来。于是,《一个中年男子的苦闷》就成了“我”的碎碎念。就像一出经典的舞台剧,场景不停切换,人物走来走去,唯一不变的是“我”的独白。
“我”时而喋喋不休地回忆年少时期做过的荒唐事,时而不厌其烦地谈论毫无建树的职业生涯,时而抱怨妻子、女儿的不省心,怜惜患病的儿子,进而将自我的讲述与鸡毛蒜皮的日常牢牢地捆绑在一起。这大约就是生活了。显然,与其挖空心思、设置悬念,毫无边际地虚构理想的生活场景,海勒更愿意停留在日常的边界中,以看似平淡的口吻,聊聊家长里短,谈谈夫妻情感。因此,尽管他一再声称《一个中年男子的苦闷》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虚构,普通读者仍然能够从中嗅出一丝真实的气味。
以工作为例。按照“我”的说法,无论“我”在哪儿工作,“我”总是缺乏应有的安全感。某种被“我”形容为“大难临头、即将当众受辱的令人沮丧的感觉”,从年轻时期就在“我”的内心深处扎下根来,几乎成了“我”整个职业生涯的注脚。在公司里的每一天,“我”都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唯恐一不留神就成了公司政治的牺牲品。因为“我发现自己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在所有这些楼层上所有办公室的门背后究竟正在发生什么事情,而这些办公室里的人,包括这个公司和世界上所有其他公司的人,他们可能会有意无意说一些话,做一些事,从而将我彻底毁掉”。
同样,尽管“我”常常幻想有朝一日能够在公司年会上登台发言,但多年积累的倦怠,就像绊脚石一样阻碍了“我”的晋级之路,让“我”变得既没有抱负也没有希望。“我”曾经从纯粹恶意的角度出发,按照忌妒、希望、恐惧、抱负、挫折、竞争、仇恨、失望等等的累加程度,为公司的同事编制了一套“幸福图表”。但不幸的是,在这份“我”亲手编撰的图表中,“我”自己的排名竟然高居前列。此时,“我”很清楚自己再也无法回到过去,无法拥有年轻时的热情——危机始终都在,“我”却成了它的手下败将。
看到这里,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海勒标志性的黑色幽默,还是如假包换的现实重演?或者,不妨将它称为日常版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曾经,整齐划一的军队为这些年轻的男人制定了约束自身行为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而等到战争结束,当他们放下从前种种,如释重负地离开战壕,重返日常生活,他们才明白,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因为战争从未离开,它不过是改了妆容,换了外套,以日常的姿态出现在所有人面前。而在这幅徐徐展开的日常画卷中,第二十三条军规、第二十四条军规、第二十五条军规,或者其它名目繁多的无形规条,正在渐渐成型,持续地显露出它的威力。
这正应了王尔德的话,“所谓现实生活,常常是人所不能主导的生活”。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很多时候,“我”总是相信自己可以明智地看待一切,但其实,那些悬在“我”头顶的规条,不仅反对无效,逃避更是万万不能。因此,无论“我”怎样用尽全力,想要扭转颓势,等待“我”的仍然是彻底的失败。因为生活就是一道窄门,永远只许进,不许出。而就在“我”还来不及看清真相的时候,窄门早已悄悄地合上。此时,“我”还有什么理由来展现“我”的明智?就像海勒所说,这个世界有太多聪明人,“只有一个愚蠢的人,才会坚信自己是明智的”。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谷立立(作者为书评人)
流程编辑:u008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