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日,“北京全面推广免罚慎罚制度”的消息引发关注。据了解,2022年,北京在全市行政执法机关全面推行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新政推行一年来,在城建环保、经济调控、民生社会、专项管理和综合执法等多个领域,市级行政执法机关办理不予行政处罚案件25819件,免除罚款约1.25亿元。
从“违规经营拍黄瓜被罚5000元”,到“用语不规范被责令闭店整改”,一段时间以来,对经营主体违规惩处的适当性不时引发争议。作为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广大经营主体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小店”“小铺”等个体工商户,往往规模小、利润薄,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因经营失范遭受过重处罚,很容易伤了元气。从现实来看,很多错也并非出于主观故意,多是因为经营主体对政策不了解,或是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出现“差池”。基于种种考量,本市2020年起在人力社保、市场监管、文化市场等7个系统试点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和不予处罚清单制度,并在形成可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彰显了行政执法容错审慎的理念,有利于 “小店”“小铺”放下顾虑、轻装前行。
全面推广免罚慎罚制度,旨在更好优化营商环境。围绕于此,国家层面围绕《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从登记注册服务、经营场所供给,到财税、金融等各方面,出台了一揽子“暖政”。北京、成都等地则进一步尝试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以期为经营主体营造宽松的发展氛围。比如,广告发布单位不按规定使用广告用语,企业和经营单位不按规定悬挂营业执照,小店小铺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等,执法部门多采取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措施,彰显了柔性执法的理念。考虑到我国经营主体数量众多,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好政策在更大范围推广还需多些因地制宜的探索。
完善容错机制,推广免罚慎罚,不是放任不管,背后其实是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问题。今日中国,正在法治化轨道上快速行进,一切市场活动都讲究于法有据。而且,好的营商环境犹如空气,无处不在、缺之不可,客观上也离不开法律准绳框范明界。但依法行事并不等于一罚了之,更不能以罚代管,只有真正秉持“法的精神”,实事求是帮助经营主体构建起对法规的认知从而更好成长,才能达致良法善治的初衷。对于基层执法水平而言,这是不小考验,尤须严格把握“轻微违法”“初次违法”等认定标准,规范执法程序。唯有不厌其细解决好细节问题,方能从制度上最大限度压缩“免罚、慎罚”的随意裁量空间,给企业展示明确的行政执法预期。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澎湃大潮中,广大经营主体是重要动能。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建立良善的法治环境,让更多经营主体轻装前行,中国经济的未来也会更加可期。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评论员 雨馨
流程编辑:u028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