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作为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疾病的有效工具,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国产脑起搏器已在全国累计完成1.9万例次植入手术,节约治疗成本超10亿元。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二届清华脑起搏器论坛上,国产脑起搏器研发团队负责人公布了这一数据。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患病率约为1.37%,全国患者数量预计超过360万,并还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深而快速增加。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疾病的有效工具之一,便是能够直接作用于神经中枢的脑起搏器,其将电极植入大脑的特定部位并发送电脉冲,以调控神经系统活动,达到治疗效果。
早年间,该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清华大学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路明从2000年起便启动了脑起搏器研究,历经数年攻关,其团队成功研发出国产脑起搏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清华脑起搏器不仅临床效果稳定、优良,还让患者所需治疗费用大幅降低,于2018年荣获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
截至去年10月,清华脑起搏器已在国内350余家医院应用,植入患者超过1.9万人,累计为我国患者节约治疗成本超过10亿元,并推广至全球多个国家。“第一例患者手术是在2009年,首批接受可充电的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手术至今也超过了10年,现在他们依然在使用起搏器,电池寿命经过评估,还可以至少再用10年。”李路明表示,该设备通过改善患者运动症状,解放了患者乃至整个家庭的劳动力,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同时,设备还能作为研究工具,帮助我们认识大脑疾病的机制,助力我国脑功能疾病和相关脑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解决了“从0到1”的问题后,科研团队开始思考如何运用技术更多地造福患者。通常来说,植入了脑起搏器的患者无法接受3T磁共振扫描。于是李路明团队研制出全球首个3T磁共振兼容的脑起搏器,为术后患者免去了无法进行核磁检查的后顾之忧。此外,新一代蓝牙脑起搏器、闭环调控、变频刺激等技术的研发也取得突破性成果,实现了国际领先。
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多家三甲医院共同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调控技术科研工作者、知名医院神经科专家及帕金森病患者代表等近300人参会。该论坛作为我国帕金森病治疗的重要科普阵地,十余年来累计参与患者人数超万人。
(原标题:京研脑起搏器造福1.9万名帕金森病患者,节约成本超10亿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刘苏雅
流程编辑:u027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