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权益受到侵害,有68%的老人未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愿意并能通过法律维权的老人比例仅占22%。今天上午,北京市老龄办、市老龄协会召开老年人权益保护形势分析会,并发布《北京市2023年老年人权益保护形势分析报告》。根据报告,老年人自我维权的能力堪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资料图
老人对法律法规了解少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老年人的权益保护情况,北京市老龄协会于今年一季度组织开展了老年人权益保护专项调查。根据对来自全市35个街乡40余个社区的1342份问卷进行分析,多数老人都有过权益受到侵害的经历。
其中,消费欺诈是老年人遇到最为频繁的侵权类型。调查显示,遭遇消费欺诈的老年人中,电商平台购物占比接近四成。在消费欺诈套路中,约有15%的老人损失的金额超过1万元以上。
然而,面对权益受到侵害,有68%的老人未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愿意并能通过法律维权的老人比例仅占22%。这主要是老年人对法律法规了解较少所致。根据报告,了解《民法典》、《刑法》等法律法规的老人不到20%,从而容易造成侵权事件的发生。例如,在遗产继承的问题上,仅有8%的老人通过订立遗嘱去规避风险,近四成老年人则认为订立遗嘱“没有必要”。
一旦自身权益受损,不少老年人怕被别人知道,而往往选择独自承受。报告显示,约有20%的老年人在权益受到侵害后选择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忍气吞声。
涉老案件快速增长
和老年人法律意识淡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涉老案件呈快速增长趋势。2022年,北京市各级法院共受理涉老民事一审案件约10万多件。
此外,老年人的婚姻家庭纠纷、赡养纠纷、物权类纠纷等也有较大涨幅。
涉老刑事案件中,养老诈骗社会危害性巨大。据介绍,养老诈骗主要涉及养老服务、养老项目、养老产品、以房养老、养老保险等。
而在北京,收藏品领域的涉老诈骗也比较突出。由于大量缺乏专业知识的老年人涌入收藏品投资领域,因其自身拍卖、交易经验不足,对拍卖流程、佣金比例缺乏深入了解,对收藏品估值期待过高等因素,极易成为不法分子围猎的对象。
弱势老年人需重点保护
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先做到有法可依。据了解,在老年人权益保护方面,本市地方专项立法与配套政策法规不足。市老龄协会提出,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迫切需要完善地方立法。
市老龄协会提出,针对高龄、失能、独居、残疾等弱势群体的老年人,要提供全方位的权益保护,帮助他们解决由于身体和智力的逐渐衰退而带来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保护、法律行为代理、养老安置等问题,确保老年人失能后能够得到有效监护,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有尊严有品质地度过晚年。
(原标题:收藏品领域老人被骗最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