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关于西城区组织“西单连廊空间提升方案国际公开征集”活动,来自全球三十余家设计单位踊跃报名的报道。看到这,我的记忆也被拉回了多年前的西单。
资料图
提到西单,一般指西单北大街。街为南北走向,北起丰盛胡同与西四南大街相接,南至西长安街、复兴门内大街的交汇处,全长一千多米,车行道宽15米。
【资料图】
明代,这条大街的南端有单牌楼,牌楼额题“瞻云”,称瞻云坊。因牌楼在皇城之西,故称西单牌楼,与东单牌楼相对;大街北段则称甘石桥,以街中原有甘石桥而得名,清代称乾石桥。
《京师坊巷志稿》载:“瞻云坊北大街,俗称西单牌楼大街。”西单牌楼在民国十二年(1923)拆除。民国十四年(1925)称西单北大街。此后一直沿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单北大街曾一度改名为“红旗大街”“延安路”。
自清末始,街两侧商业渐兴,据民国时的《燕都丛考》记载:“近年市面日益繁荣,为城西最大之通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成为北京三大商业街之一。其中,西单商场始建于1930年,规模仅次于东安市场。
民国年间,北京有电影院二十五座,剧场、戏院十三座,西单路口就有三家:路口东侧的长安大戏院(上世纪九十年代迁至东长安街北的光华长安大厦)和新新大戏院(1949年后改为首都电影院,2008年迁至西单大悦城);路口西侧是西单剧场(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拆除)。
根据记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单北大街的西侧建有西单菜场,菜场以货全鲜活出名,既能零售,也能批发。附近的大小饭庄、大宅门等,都来这里进货。红火的时候,整个菜场有摊铺一百七八十家。
西单北大街上的这些建筑,在很长时间里,为北京城的老百姓提供了便利。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的父亲高中毕业后,就在西单北大街路西的辟才胡同租了一间房。他每天走西单北大街、西长安街到前门东珠市口大街上班。父亲结婚后就搬离了辟才胡同。
我三叔今年86岁,他也曾在辟才胡同与我爸一起住过。他回忆说,当时的西单商场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学校放假期间,他常在西单商场里面的饭馆吃饭,每月由大哥去结账。上下学路上,他多次遇见齐白石老人,坐着三轮车出门。
1953年春,老妈参加工作。她所在的工厂开业庆典时,安排大家到长安大戏院看毛世来、朱桂华主演的京剧《白蛇传》。不久之后,朱桂华来老妈的工厂找他姐夫(老板),女工们听说后,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儿到院子里看。她们看到一位中年男子,脸上还留有胡茬儿,怎么也不能和前些天在舞台上扮演的青蛇对上号。时隔70年后,老妈还和我念叨,朱桂华扮相那个俊,念白那个脆、那个亮,走起来“水上漂”,把青蛇演绝了。
1956年,全新的西单菜市场在西单北大街195号落成,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营业面积1290平方米,是当时北京较大的国营菜市场之一。当时,市民凭票购买,每到过年,才能买点鸡鸭鱼虾。因此,年底办年货的时候,西单菜市场的售货大厅前,排起一圈一圈的长队。
我是出生于1958年,当时家里没人看,只好由老妈带着到工厂“三班倒”。没多久,我就病了,托儿所又不收,老爸只好把我抱到辟才胡同找原房东大妈帮忙看我,这是我第一次来西单北大街。当然,这都是我后来才听说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单发生了很大变化。先是在西单商场的北半部,翻建了新的西单百货商场。1972年开工,三年后建成营业。后来又建了第二期工程,1978年整栋大楼建成。1982年,在西单北大街中部新建了人行过街桥。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西单北大街上,商店鳞次栉比,一应俱全。1993年北京图书大厦破土动工,历时5年建成,是北京的一座大型书店。建成后,我和儿子常来图书大厦,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书,便毫不犹豫买下。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银行大楼、西单文化广场、西单大悦城等一大批现代化建筑落成,古老的商业街焕然一新,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打卡地。西单文化广场北侧不远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立蒙藏学校旧址,目前已修缮完成,是一处难得的红色旅游景点。
还有件事也值得称道:西单北大街当初改造时,把大街道路两侧的国槐保留了,效果很好。老树保留了原有街道的空间,不仅绿荫量大,遮阳效果好,走在路上还有怀旧的感觉。
(原标题:西单北大街两代人生活琐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