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小朋友们一起诵读《三字经》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资料图】
被叫作春、夏、秋、冬的,是一年的四季。古人的启蒙教育顺序里,摆在第一位的是识数。《三字经》以数为纲,内容涵盖自然与人文,可谓经典中的经典。这些内容,也是孩子感到好奇、最有兴趣知道的东西,好讲好读又好记,宋元时代的家塾蒙学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接着“三”的知识,即天地人“三才”、日月星“三光”、君父夫“三纲”之后,今天读到“四”——春夏秋冬四时。
春夏秋冬四季,在古代原先称“四时”。据传到了汉代,有了“四季”的说法。汉时期的名臣蔡邕曾经写过一篇《月令问答》,里面提到了“四季”。
之所以把“四时”称为“四季”,是因为春夏秋冬的每一时为三个月。古人把每一时中的第三个月,称为“季月”。过了季月,则进入下一个时。后来,人们便称四时为“四季”。
我国的四季划分方法,具有确切的天文含义,但与实际的气候情况却不尽相符。例如,立春和立秋,是春秋二季的开始,而在气候上仍是隆冬和盛夏;夏至和冬至,是夏季和冬季的中点,可是在气候上,它们并非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候。
“四时”说的背后,是我国古代先民思考并形成的天文学知识。古代先民出于生存的需要观测天文,目的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时间服务,这就叫“观象授时”。据考古发现,在距今90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已经学会了律管候气,开创了后世律历制度的先河。在6000多年前,古人掌握了立表测影,完善了有关空间与时间的知识体系。
古人观测天象,除日月星辰、云雨阴晴之外,最重要的观测对象当然就是天体本身。上古时代,帝尧就曾经命令羲和氏,敬慎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
远古的历法,至今还在护佑着几千年后的我们。今天的人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四时”昭示的教化之道,让人们的认知从“天文”进展到“人文”。
《礼记·孔子闲居》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说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左传·昭公元年》从一年四季的道理中,发现了一日四时的奥秘:“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看似平常的每一天,它也有属于自己的四时,即朝、昼、夕、夜四个时段。有道的君子,应当顺天应时,做到动静有节,劳逸有度。
《淮南子·人间训》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君子因日而动,因夜以息,唯有道者能行之。
在儿童启蒙教育里引入“四时”的理念,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让孩子养成顺应天时的好习性,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时不食”、“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审时度势”和“与时俱进、与时偕行”等古语无穷的魅力和智慧。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季云
流程编辑:u032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