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今年的这一天是5月21日。
这一天,胡春芳在杭州的助残公益市集上出摊儿,展示她的编织作品;郑云海在宁波集训,备战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郑建胜在瑞安举办摄影沙龙,给听障人讲授摄影课。
(资料图片)
他们仨的这一天,似乎就是普通工作者的一个普通工作日。但是,他们仨还真不普通,在今年春天的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他们在法国梅斯的赛场上征服了对手也征服了裁判们,胡春芳获得了编织冠军,郑云海获得食品雕刻冠军,郑建胜获得摄影亚军并打破中国参赛者零的记录。
听力的损失,夺走了他们和世界的一部分连接,但也许正是因为抹去了周围的嘈杂,反而令他们更能心无旁骛地专注在一件事上,获得了杰出的成就。
胡春芳
胡春芳:毛线编织出鲜花世界
“萧山瓜沥出了个世界冠军!”这件事真是轰动胡春芳的故乡小镇。大家都知道胡春芳的手艺好,不知道她竟然已经达到了世界冠军的水平。
但是胡春芳对记者更想说自己成长路上的教训和收获。
48岁的胡春芳已经研究编织35年之久。
她读书的时候,年年都是三好学生,拿到奖学金;自从学编织之后,仿佛一路开挂,技艺突飞猛进,然后参赛频频获奖。
胡春芳记得自己的小时候,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女性基本上都会点儿编织。一家人的毛衣、帽子、围巾、手套都是自产自销,能干的女性还会裁布做衣裳。她做作业时,奶奶总陪着她,坐在旁边织毛衣。无师自通地,胡春芳就用奶奶的废毛线学会了基础的上下针编织,后来,妹妹在手工课上学会了钩针编织又传授给她。
时常揣摩书本,偶尔母亲指导一下,胡春芳会的编织花样越来越多。设计图案就成了胡春芳的乐趣,人家用笔画画,她是在用彩色的线“织”画儿。看着各种花朵在指尖的律动中绽放,心里满满都是成就感。
胡春芳的作品
2008年,胡春芳经萧山区残联的推荐,参加杭州市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第一次上场就获得了一个二等奖,后来又多次参加省市以及全国的技能竞赛,多次获奖。但在称赞和掌声环绕的通途中,她突然栽了个大跟头:2017年的第一届全国工匠大赛上,她自己觉得发挥正常,却只获得了第41名的成绩,真是“我看不懂但是大受震撼”!
不服输的胡春芳去问裁判长“为什么”,人家也没明说,就让她多看看获奖的好作品。胡春芳琢磨了很久,反复比较,终于领悟了:光是技艺娴熟已经不够了,大家的水平都在上升,现在是比拼创意和设计的年代了。
继续努力创作,2020年胡春芳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被浙江省政府记三等功,2021年又被评为“杭州工匠”。这就有了2023年春天出征法国梅斯,参加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的机会。
几卷毛线,要设计并编织一只袜子,然后完成一个同样艺术风格的袋子,还要求两者组合,搭配成一个能出街的时尚包包。这就是编织比赛的考题。
现场的手语翻译不够用,比赛的时间有限,胡春芳等不及翻译了,急中生智,把法语的题目拍照用微信翻译功能才搞明白意思。也是这份急智,让她想到把法国人视为幸运之花的铃兰和白蝴蝶织到作品中去,使得袜子和包袋兼有中法两国的艺术风格;同时,把袜子卷成旋涡装饰在包袋的盖子上的创意,让国际裁判们打出了高分,最后让胡春芳获得了编织比赛的金牌。
郑云海
郑云海:20岁摘下食神桂冠
握刀的手法、下刀的深度、花瓣的层次感……为了雕出一朵美丽的花,需要一遍遍尝试,从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
“切到手是常有的事,创作和练习时,手上永远缠绕着创口贴。”
然而20岁的郑云海已经是一个全能小食神了:食品雕刻、艺术冷拼、泡沫雕刻、糖艺制作都会,手握中式高级烹调师和西式高级烹调师两本证,在多所学校担任编外老师,还有自己的工作室。
比起他的前辈,他的这份成绩,除了勤奋和用心,不得不说有很大的因素在于天赋。
去法国比赛之前,他每天都练习七八个小时,“最难的是国外采用的食材跟国内不一样,会拿到什么食材是不确定的。”
真正上场的时候他反而很平静了,“这么多年的积累,我相信自己可以的。”
郑云海
郑云海从小就爱捣鼓身边的一切,尤其是拆玩具,进一步就是把家里的物什拆成零件。淘气的男生可能都干过这种事,也没少被家长痛揍,但是郑云海的父母终究是给了他足够的空间去自由探索。
郑云海小时候喜欢画画,没有画纸就把日历的反面全部用水彩笔一张一张画满。
进入职校后,他在校园开放日的展台上被食品雕刻深深吸引:那些栩栩如生的花朵和飞鸟,竟然可以用食材塑造出来!不,是用刀一点点去掉不需要的部分,才能呈现出这样多彩的艺术造型。
对线条、平面和空间的探索,让他一点点积累了创作食品雕刻的基础。
郑云海的作品
法餐的优雅和精致是闻名世界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能够比法餐更优美的餐点呢?
在赛场上拿到南瓜和各种蔬菜、水果等食材后,通过翻译机搞明白“奥运”的命题,郑云海迅速在脑海里思考起来:
明年的巴黎奥运会,吉祥物?法国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卢浮宫?还有他知道的一切奥运比赛项目……
最后他决定着重表现举重项目并且在餐桌上搭配了巴黎奥运会的吉祥物以及奥运五环等元素,把美食做成艺术装置一般,得到国际裁判们的一致高赞。
郑云海(右二)
这是郑云海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级的职业技能大赛,但已经是他第七次获得食品雕刻类的厨艺比赛冠军了。从杭州市、浙江省、中国到世界赛场,这个小伙子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稳。
“临场发挥很重要。”这是他的总结,“在功夫扎实、技能全面的基础上,审美和创作是制胜的重要因素。”
郑建胜
郑建胜:记录生活的无数个瞬间
“当我打开那个黑色塑料袋时也有一瞬间的慌乱,”郑建胜告诉记者,“每个选手拿到的素材都不一样,当时是看不到也不允许偷看其他选手的素材。到作品呈现的时候,我才发现有的选手拿到的是花朵,而我面对的是一堆垃圾。”
作为一名70后,郑建胜结缘摄影的时间不算长,15年。他的第一套相机和镜头花了2万多元,为此存了好长时间的零花钱。多年来,残疾人很难获得高薪的工作,就业的选择也仍然不够丰富,郑建胜的工作就是在特殊学校当老师,近年则转为后勤岗位。郑建胜是温州瑞安人,他为瑞安听障人创办的“聋族摄影沙龙”已经运行多年,一直提供公益培训、组织公益摄影活动,他试图带领更多的听障摄影师一起用镜头去聆听这个世界。
郑建胜在工作
业余时间,他热爱旅行,足迹遍布边疆高原和内陆城乡,也关注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残疾人群体的生存。
广阔的草原上,他拍过奔腾的群马;静谧的山溪中,他拍过独行于碇步桥的身影;
乡村戏台的幕后,他拍过举着美人镜化妆的老演员;直播的环形灯前,他拍过担任淘宝主播的听障姑娘;
赛道和泳池中,他拍过残疾人运动员不屈的身姿……
郑建胜
当他拿到法国梅斯的这场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摄影项目的素材时,观察着易拉罐、玻璃酒瓶、金属罐头、饮料瓶、塑料瓶盖时,迅速捕捉到了它们的共同特点:圆。
他想到了自己热爱的骑行运动,也想到了赫赫有名、充满魅力的环法自行车赛。
有了创意,一切就不再难了。名为《Tour De France》的摄影作品,让中国参赛者获得了一块含金量不轻的银牌,这也是十年来中国的残疾摄影师首次在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奖牌。
仅仅用“自救自助、自主人生”这样的传统词汇已经不足以概括胡春芳、郑云海、郑建胜们的故事,他们不仅自助,还早已走上了创新、创意、创造的艺术道路。与此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投入到助人的公益事业,帮助更多的残疾人甚至健全人一起学技能,从而分享生活的美好,叩开就业之门,走上共富之路。
或许这就是我在助残日给你讲这三个故事的意义。
来源:潮新闻
流程编辑:TF016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