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新片《造梦之家》在内地公映。为此,他专门以VCR的形式,跟中国观众在大银幕见面。他说:“这部电影是我写给家人的一封情书,同时也是写给艺术的一份情书……这也是我拍过的最私人的一部影片,我代表全体演员和工作人员,希望大家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与我们‘同在’的魔力。”
今年77岁的斯皮尔伯格,无疑是当今世界影坛最传奇的人物之一。他既可以拍摄世界上最卖座的商业动作大片,如《大白鲨》《E.T.》《夺宝奇兵》系列、《侏罗纪公园》系列,也可以拍摄像《紫色》《辛德勒的名单》《华盛顿邮报》《人工智能》《拯救大兵瑞恩》《慕尼黑》等具有人文深度的文艺电影,而且在这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读过斯皮尔伯格个人传记的观众会发现,《造梦之家》中大部分情节都是根据他小时候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但艺术永远都不可能是简单复制,斯皮尔伯格个人成长中最无法忘怀的一段个人记忆,是在他年轻时,当计算机工程师的父亲和喜欢音乐的母亲离婚了,再加上这个家庭常常搬家,这给他的早年生活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在很长的时间里,他都对父亲抱有怨言,认为父亲无情地抛弃了母亲和这个家庭。直到晚年,斯皮尔伯格才发现真相,原来自己一直都错怪了父亲,真实原因是母亲爱上了另外一个男人,父亲虽然爱着母亲,但无能为力,只能离婚。
(资料图)
《造梦之家》说的就是斯皮尔伯格的这段切肤之痛。不过跟现实不同,这部影片巧妙地将男主角萨米拍电影的天赋和父母复杂的情感关系联系了起来。众所周知,斯皮尔伯格早期的电影如《E.T.》等,都是讲述父母缺席时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变化,这中间有斯皮尔伯格最真切的感受。但在《造梦之家》里,他有意忽略了这一点,而是采用了直面的态度,来展现得知真相后男主角萨米的内心世界。
给萨米最大打击的无疑是他在“倒带”过程中发现了母亲哈达萨跟好友本尼叔叔之间的亲密关系。画面中,母亲在本尼身边的开怀大笑和在父亲伯特面前的拘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母亲一开始极力否认,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内心的忧郁倾向越发严重。最后,她终于决定要抛下一切,跟本尼在一起。
母亲哈达萨跟儿子萨米说:“做你内心最想做的事,你不欠任何人,甚至我。”这句话可谓是整部电影中最重要的话,也解开了隐藏在萨米心中多年的郁结。
显然,斯皮尔伯格将这段最隐私的个人生活搬上大银幕,一定带着忏悔的诚意,想必他对自己多年来错怪父亲的行为感到后悔。年过古稀,斯皮尔伯格更加懂得“换位思考”,这部电影试图用更加理性客观的角度来审视母亲和父亲以及第三者本尼叔叔之间的情感撕扯。
有一场戏,绝望中的萨米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摄影机,心力交瘁的他再也不想拍电影了。这时本尼却买了一个新的摄影机来送给他,后者当然拒绝,但本尼说,即便你认为我是一个坏人,也请你千万不要放弃拍电影这件事。最后,这台新摄影机以30美元的超低价被萨米买下。
有人说,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最迎合美国中产阶级的口味,作为二战后出生一代的代表人物,斯皮尔伯格将自己小时候追逐的导演梦和所经历的遭遇结合以来,讲述了一个离婚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所带来的重大影响。艺绽君在观看的过程中想,斯皮尔伯格企图再一次回到年轻时代,这一次,他想用一个更加理性和客观的视点来看待父母之间的感情,他也想全面理解大人世界的复杂的情感关系,以此来跟父母和解,也跟自己和解。
此外,《造梦之家》也非常详细地展现了斯皮尔伯格小时候在导演电影方面的才华,比如他喜欢逆光拍摄,喜欢从特写镜头开始,喜欢用夸张的俯仰镜头。最搞笑的是最后一组镜头,大卫·林奇饰演的约翰·福特在办公室里对他咆哮,“当画面地平线在底部,会很有趣;当地平线在顶部,会很有趣;当地平线在中间,就无聊死了。”这段情节来自于斯皮尔伯格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在银幕上呈现出来后,居然很打动人,这也充分说明斯皮尔伯格在导演方面的才华。
当然,除了父母情感部分,该片也涉及到了斯皮尔伯格小时候遭遇的犹太人身份歧视、校园霸凌以及初恋失败等痛苦经历,这个经历的叠加,才构成了他后来万花筒般的电影故事。正如他说的,“我的大部分电影,都是在反思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但是这个故事的意义,与隐喻无关,而是关于记忆。”
从现实生活到大银幕,看似简单,其实很难。《造梦之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点。对于那些离婚家庭的观众来说,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相信看完这部电影,一定能够得到很多启发。
(原标题:父亲离家,母亲有隐情,斯皮尔伯格新片直面童年创伤)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