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得大学快毕业时,我曾到法院实习。上班第一天,带教法官交给我一项任务:把打印出来的一沓判决书用胶水粘成一个小册子。接到任务后,我一边揣测判决书原件是不是只有一份,一边手忙脚乱地往一张张A4纸上涂大量胶水——生怕涂少了粘不上。结果就是,胶水浪费了半瓶,判决书被我粘得七扭八歪,带教法官蹭了一手胶水……我呢?自然是尴尬得“脚趾扣地”。
其实,尴尬或许是职场新人的共同感受。一千多年前,新科进士苏轼去凤翔做通判。没想到出师不利:上司陈希亮毫不客气地涂抹删改苏轼写的公文,还因为小事上奏弹劾苏轼。初入职场,想必年轻的大文学家也免不了要自我怀疑一番。近日,一项调查显示,87.6%的受访职场新人经历过入职尴尬期。入职后无事可做,只能连看三天员工手册;发现同事们都很忙碌,自己只能一个人闷在工位上;不熟悉业务,紧张中闹出了很多笑话……尴尬的场景千千万万,但感受却都是“刻骨铭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万事开头难。事实上,初入职场的一些困难很难避免。一方面,我们在职场上接触到的业务和学校中老师传授的知识并不完全对应,很多职业技能需要我们在工作中重新学习。比如,有的老师并非毕业于师范院校,讲第一节课时便紧张得语无伦次。另一方面,职场新人还面临不小社交压力。有人因不知道如何称呼前辈而面红耳赤,有人因忘记新同事的名字而和他人面面相觑……这些尴尬的场景,可能不少人都经历过。毕竟,职场中的团队成员一般存在年龄差、经验差,职场新人加入团队,相当于“插班生”融入集体。融入的过程颇为不易,考验着职场新人的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工作强调团队协作,在群体中热情自信、善于交际成了职场人的基本素质。然而,有人外向,自然就有人内敛。外向的人初入职场往往做事积极,遇到问题主动请教,容易在短时间内熟悉业务,取得同事的认可和信任。内敛的人则习惯于等领导指派任务,遇到困难尽可能自己解决。一些性格内敛的职场新人,感觉刚入职的时光“非常煎熬”,既是因为自己工作摸不着门,团队融不进去,更是因为意识到自己欠缺社交能力,又产生了新的焦虑情绪。
但这种焦虑真的有必要吗?其实未必。一方面,不热衷侃侃而谈、不喜欢热闹场合的人,也可能才华横溢、能力超群。另一方面,初入职场时给同事留下的印象,并没有一锤定音的作用。心理学的“近因效应”提醒我们,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同事会倾向于记住最近发生的事,并以此逐渐形成和完善对我们的印象,而第一印象则会逐渐在日常琐碎之中被覆盖。这说明,想取得职业成就,不在一朝一夕,全靠长期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社恐”还是“社牛”,无论主动融入还是顺其自然,“小鲜肉”迟早会成为“老腊肉”,新人的职场尴尬期也早晚会过去。
当然,对正处在“入职尴尬期”的新员工,企业和同事也不妨多给予点关怀和照顾。一方面,可以通过常态化培训、新老员工传帮带机制,让职场新人能迅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团建活动,让新员工迅速融入。相信在共同努力之下,职场新人在集体中一定会多些放松和温暖、少点紧张与尴尬。
这正是:
融入集体看能力,成败不在一朝夕。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作者 孟繁哲
编辑 高晨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