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休老年人群体中,高知老人是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年轻时曾在岗位上事业有成,退休后依然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在甘家口街道工商大学社区,这样“闲不住”的老年人可不少,学习新技能、结交新朋友、热心社区事务……怀抱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人生态度,他们的晚年生活不仅实现老有所养,更做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调研样本】
带动老街坊一起走出家门
【资料图】
北京工商大学退休职工宋兰洁是个“热心肠”。今年69岁的她,不仅在甘家口街道工商大学社区担任楼门长,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这类社区活动,也少不了她活跃的身影。
在工商大学社区居住的不少老人,同是大学的退休职工,几十年的同事情谊,让社区里的“老帮老”成为了日常。宋兰洁不光自己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还发动老同事、老街坊一起参加,平时还常常鼓励身体不好的老同事走出家门锻炼身体,调整心态和状态。从外表丝毫看不出宋兰洁也曾身患重病,“我是比较好动的性格。其实两个月前我刚做了一个大手术,但身体恢复之后,我每天都坚持出门散步、打乒乓球,这些能帮我更快好起来。”
退休后,乒乓球成了宋兰洁最爱的运动方式,左臂虽有残疾,她仍在海淀区、甘家口街道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中多次夺得奖项。平时,她常和老同事一起去校园里切磋球技,在遇到学校不便进入的情况时,她还会组织这支小小的社区乒乓球队寻找其他场地,“大家聚在一起,既锻炼了身体,也交流了感情。”
依托北京工商大学的优势,工商大学社区的不少活动都开展得更加丰富。每年,社区都会面向辖区老人组织趣味运动会,活动的场地就设在大学操场上。“在趣味运动会上,我们在家门口就玩到了冰壶,体验很好。”宋兰洁说。近期,北京工商大学退休职工的合唱、舞蹈等活动都在逐步恢复,部分面向退休老人的课程也陆续开放,社区居民也可以参与其中。
在课堂上交到新“笔友”
最近,工商大学社区居民史战非刚刚完成了一幅国画作品。修竹挺立,公鸡昂首,作品取名《雄风》,准备为“七一”献礼。
今年70岁的史战非,画龄有七八年,她与国画的第一次接触,就是在社区。“我就是退休后从零开始学起的,一直跟着区里、街道请来的老师学习。”剪纸、做风筝、画水彩……退休后,闲不住的史战非参与过甘家口街道组织的各类文艺活动,在广泛体验后,她找到了自己的爱好所在,钻研起国画。
“比如说画竹子,主干那笔必须提着一股劲儿,一气呵成。您还别说,这事儿也挺费体力。”史战非笑道,“我不怕枯燥,一幅画能画上一两天。”
史战非接受过高等教育,期待自己拥有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从个人角度来说,我觉得人还是不能放松,现在我一周上两天学,回家还做作业,可忙了!”每周两次的国画课,只要家中无事,她绝不缺席,课下作业也完成得一丝不苟,“写意画是‘废纸三千、偶得一张’,一幅作品不满意,就想再画一张,总有更好的追求。”
平日里与街坊邻居的闲聊中,史战非也发现,高知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普遍更高。街道、社区组织的各类培训,让有相同爱好的老人拥有了相识的契机。“社区里喜欢写写画画的老人不少。这几年,班上有几个朋友一直都在一起学画,我们平时都互相交流,也算是交到了‘笔友’。”
【调研手记】
做老人合格的“陪伴者”
学无止境,这是在采访中,被高知老人挂在嘴边的一个词。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一日三餐之余,他们往往都有着自己的爱好,“老有所为”是他们的追求。当前,老年大学等各类面向老年人开设的课程,备受青睐,但寻找需求和供给的平衡点,仍需探索。
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对高知老人的精神需求感触很深。文化水平较高的老年人,聊天话题等都有着明显的特点,而且他们很少与子女同住。随着老人年事渐高,与外界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少,社区工作人员等能提供上门服务的人员,或将成为与老人接触最频繁、最能贴近老人心扉的人。
在服务辖区居民的过程中,工商大学社区加强了电话定期寻访,并以社区为“圆心”链接起服务机构、志愿者、社工。除了将生活服务“送上门”,社区还把服务做到老人心坎里,利用街道心理服务站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还尝试整合学校食堂、图书馆、养老驿站、辖区餐饮企业等优质资源,并为有需要的老人送上慰问,工商大学社区养老服务联合体逐步构建。
这些经验,都是服务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有益探索。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为有精神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将是一个必要且迫切的课题。成为合格的“陪伴者”,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情感支持,提供健康的生活指导等,或将是实现“老有所乐”的有效途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苏雅 和冠欣
流程编辑:u060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