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8日,中国气象局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
为满足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需求,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科学认识与把握气候变化规律,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工作,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编制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以翔实的科学数据客观地反映了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新事实、新趋势。《蓝皮书》显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仍在持续;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2022年,中国夏季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高度、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退缩距离、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等气候变化指标创下新高。
(资料图片)
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中国气象局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分析表明,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13℃,为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六高值;2015~2022年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八个年份。最近10年(2013~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4℃,较2011~2020年平均值高0.05℃。2022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较常年值(本报告使用1981~201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1.0℃,是1901年以来第二暖年份。
1850~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距平(相对于1850~1900年平均值)
1901~2022年亚洲陆地表面年平均气温距平
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水平,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趋强。1901~2022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16 ℃,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2022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92℃,为20世纪初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1961~2022年,中国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呈显著增加趋势,2022年中国共发生极端高温事件3501站日,极端高温事件频次为1961年以来最多; 其中,重庆北碚(45.0℃)和江津(44.7℃)、湖北竹山(44.6℃)等共计366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1901~2022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
1961~2022年中国极端高温事件频次
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极端强降水量事件增多。1961~2022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8%。降水变化区域差异明显,青藏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呈显著增多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9.4 mm;西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9.6 mm。1961~2022年,中国极端日降水量事件频次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多18站日;中国年累计暴雨(日降水量≥50 mm)站日数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4.2%。
1961~2022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距平
1961~2022年中国年累计暴雨站日数
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1961~2022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2022年,高温和干旱风险指数均为1961年以来的最高值。
1961~2022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变化
全球海洋变暖显著加速,海洋热含量再创新高。1958~2022年,全球海洋热含量(上层2000米)呈显著增加趋势,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变暖显著加速。2022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再创新高,比历史第二高年份(2021年)高出1.1×10^22焦耳。
2022年全球海表温度距平分布
1958~2022年全球海洋热含量(上层2000米)距平变化
全球平均海平面持续上升,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加速上升趋势。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续上升趋势,2022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1980~202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加速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3.5毫米/年;1993~202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4.0毫米/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3.4毫米/年)。202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年平均值高94毫米,为1980年以来最高。
1980~202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距平(相对于1993~2011年平均值)
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青海湖水位连续18年回升。2022年,中国地表水资源量较常年值偏少5.4%;长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流域分别较常年值偏少12.6%、11.2%和13.7%,其中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1961年以来第五少;辽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1961~2004年青海湖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18年回升,2022年青海湖水位达到3196.57米,已明显超过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水位。
1961~2022年中国地表水资源量距平
1961~2022年青海湖水位变化
全球冰川消融加速,处于物质高亏损状态。1960~2022年,全球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1985年以来冰川消融加速。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祁连山区老虎沟12号冰川、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和横断山区白水河1号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 2022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量为–1251 毫米水当量,是有连续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低值,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老虎沟12号冰川末端退缩距离均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1960~2022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柱形图)和累积物质平衡(曲线,相对于1960年)变化
2008~2022年横断山区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物质平衡(柱形图)和累积物质平衡(曲线,相对于2008年)变化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退化趋势明显。1981~2022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厚19.9厘米;2022年多年冻土区平均活动层厚度为256厘米,是有连续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2004~2022年,活动层底部(多年冻土上限)温度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综合分析表明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呈现明显的退化趋势。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和活动层底部温度变化
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小趋势,南极海冰范围创新低。1979~2022年,北极海冰范围呈一致的下降趋势,3月和9月海冰范围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2.5%和12.3%。南极海冰范围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1979~2015年,南极海冰范围波动上升,2016年以来海冰范围以偏小为主。2022年2月,南极海冰范围较常年偏小27.9%,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最小值。
1979~2022年北极9月海冰范围变化
1979~2022年南极2月海冰范围变化
中国植被覆盖整体稳定增加,呈现持续变绿趋势。2000~2022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的上升趋势,2022年中国平均NDVI为0.379,较2011~2020年平均值上升8.7%,是2000年以来的第二高值。
2000~2022年卫星遥感(EOS/MODIS)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
中国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趋势。1963~2022年,北京站玉兰、沈阳站刺槐、合肥站垂柳、桂林站枫香树和西安站色木槭展叶期始期均呈提前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提前3.3天、1.5天、2.4天、2.8天和2.8天。各站代表性植物落叶期始期变化年际波动较大,2022年,沈阳站刺槐落叶期始期较常年值偏晚20天,为1963年以来第二晚。
1963~2022年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植物展叶期始期变化
中国红树林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1973~2000年,中国红树林面积减小,其中广东、香港和澳门红树林面积减少最为明显;2000~2022年,中国红树林总面积稳步增加,至2022年已达到240平方公里,基本恢复至1980年水平,其中广东、香港和澳门红树林总面积基本恢复至1990年水平。
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面积变化
太阳活动进入第25活动周的快速上升阶段。2022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年平均值为83.0±34.8,明显高于2021年(29.6±27.5)和2020年(8.8±14.2),略高于第24活动周同期水平(2011年太阳黑子相对数80.8±42.5)。
1750~2022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年平均值变化
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逐年上升。2021年,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分别为415.7±0.2ppm、1908±2.0ppb和334.5±0.1ppb,均达到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1990~2021年,中国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站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2021年,瓦里关站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年平均浓度分别达到:417.0±0.2ppm、1965±0.6ppb和335.1±0.1ppb,与北半球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略高于2021年全球平均值。
1990~2021年中国青海瓦里关和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全球大气本底站大气二氧化碳月均浓度变化
1990~2021年中国青海瓦里关和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全球大气本底站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及其碳稳定同位素比值月平均值变化
中国气溶胶光学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2004~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年平均值波动增加;之后,均呈波动降低趋势。2022年,上甸子站和临安站可见光波段(中心波长440 nm)气溶胶光学厚度平均值为0.32±0.32和0.40±0.24,较2021年均略微降低;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平均值为0.33±0.38,较2021年略有升高。
2004~2022年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观测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变化
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流程编辑:tf028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