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竞萌
近期,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出了圈,成为很多家庭共同观影的首选。
这部电影有很多可以阐释的侧面:高适和李白的友情、李白曲折的人生经历等等。其实,故事还涉及了一个“冷知识”:在李白的一生中,曾经有过被流放的经历,原因竟然是“从逆”!
(资料图)
难以想象,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竟然曾经是个“阴谋颠覆”盛唐繁华的“反贼”——其实,这是由安史之乱衍生出的一段历史公案,既有亲情、友情,也有理想与权谋掺杂其中,只是,这段有点“不光彩”的经历,被李白其他的光辉掩盖了……
《长安三万里》二维水墨图
意气风发,随军东征,仕途重开新幕
冬,唐王朝南方,仍然刺骨的寒冷。但江边船上,却站着一位衣袂飘然的文士。他是这支东征大军中的幕僚,也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作为一名亲眼见证过盛唐繁华的诗人,他无疑是喜欢波澜壮阔的。就像他写过的那些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他见到旌旗蔽日的军队,他的心情一定是万马奔腾、壮怀激烈的。
对,这位诗人就是大唐诗坛最耀眼的那颗星:李白。
李白为了记下眼前一幕,出口吟道:“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可见,此番东进是为平定风波,镇压反贼从而重振盛唐威风。如能成功,安邦定国,将是不世之功。
虽然李白以诗名动当时,也闻于后世,但其仕途一直不顺,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虽然曾经负气写下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句子,但当这次随军建功立业的机会摆在眼前,李白内心沉寂已久的激动瞬间复苏,这样强烈的情绪当然要通过他最擅长的诗歌表现出来。
根据《旧唐书·文苑列传·李白传》记载,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被迫西狩,向蜀中进发。途中为平定叛乱,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则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拜见永王。李璘当然知道这位名满天下的下凡诗仙——早在李白初到长安之时,当时的文坛领袖贺知章已经称其为“谪仙人”了。
唐朝官民大多都知道李白更有一颗出仕报国之心,如果能征辟李白,不但可以与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时常有所探讨,更能增加自己这支军队的威望,永王当然乐意顺水推舟、成人之美,故而命李白做了自己的从事。
“从事”一职,甚至都不在唐朝正式官制之中,大抵相当于某掌权者的私人秘书,或者类似后世拿着工资而没有朝廷编制的师爷。这一任命也体现出了李璘的用意:以李白的名望为自己增加号召力,若是将来建功,也能顺便帮李白实现他的“大鹏之志”。
《长安三万里》李白角色海报
子夺父权,兄弟反目,身份突然转换
故事发展到这里,甚至能看出父子勠力同心,君臣之间和睦共事的味道。但历史的玄奥或者说无奈之处往往在于,它会随着某个上位者的意志改变其在后世的面貌:
唐玄宗李隆基因为与杨玉环的缠绵悱恻而为后人熟知,这段婉转动人、牵扯了家国、亲情、理想以及权谋的爱情故事更因为白居易一首《长恨歌》而恒久不衰。这段故事的关键转折点马嵬驿之变,也成了李白仕途的拐点。
事件发生于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四,在此之前,唐玄宗已经授予李璘管辖一方兵马的大权。马嵬驿兵变之后,唐玄宗对人世间所有的热情大抵随着杨玉环的殒命而消散,故而对一个月之后,太子李亨擅自即位不予反驳和追究,甚至在八月十八颁布《明皇令肃宗即位诏》予以追认,并在其中约定,为平叛乱,玄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相应部署,并报肃宗备案。
可见,这次安史之乱其实对太子李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知道如果想借此次叛乱顺势荣登大宝,最便捷的方法就是作为平叛的首脑留在前方指挥战斗。因此李亨并未随父西行,而是留在北方领导平叛。如前所言,玄宗此时对国事甚至人间已无太多感受,便将辅佐李亨的重任交给了李亨的异母弟弟李璘,并加封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较前职管辖职权扩大,统带兵马更多)。
后世有学者认为李隆基此举有对抗李亨之意,但从李隆基的逻辑分析,事实并非如此。首先,玄宗李隆基当时正在蜀中,此地物产丰富、易守难攻,若在此处建立军队,加上他天下正主的号召力,以及诛杀杨氏一族的魄力,不愁恢复自己的统治地位。
玄宗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在遥远的南方,对李亨毫无威胁的地方命李璘建立军队,招募人才;第二,叛乱平定之后,玄宗返回京城时,身边仅有卫队六百余名,可见其绝无对抗之心。再结合马嵬驿的经历,更合乎逻辑的解释是,玄宗已对皇位、统治、权势毫无追求,只愿在回想中了此残生。
但玄宗此举,不无制衡之意,他实际上是在提醒李亨,若不能平定叛乱,自己还有后手。自古帝王之家最是无情,李亨岂能给自己留有后患?在李璘编练水军、出海北上、登陆幽州并收复失地之后,肃宗李亨畏惧弟弟“功高震主”,更怕父亲反悔、弟弟坐大,便完全背离《即位诏》,利用古代通信不畅的借口,宣布李璘所部为叛军,并大改历史,在自己的本纪和李璘的传记中分别留下这样的记载:
《旧唐书·肃宗本纪》载:“江陵大都督府永王璘擅领舟师下广陵。”一个“擅”字,不但昭示了对于其父的不敬之心,更抹杀了同胞兄弟锤炼水师、勇闯大海之后收复失地、安邦定国的贡献。
做戏当然要做全套,与《本纪》对应的《旧唐书·永王璘传》中这样记载:“擅领舟师东下,甲仗五千人趋广陵”。
上述两端记载中,李亨故意删除了永王璘被唐玄宗授予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的文字记载,篡改就职而为擅越,完全歪曲和掩盖了事实真相。
而李白,也从运筹帷幄的幕僚,成为阴谋叛乱的帮凶。当然,在历史滔滔的洪流之中,李白只不过是这场帝王家政权之战的配角,或者说得再难听点,根本没人考虑过他的遭遇和感受,他只不过成为这段黑暗历史上,一个闪着光的逗点,一个让人扼腕的陪衬。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李长之 著
夜郎之西,愁心明月,安慰终成谶言
随着叛乱平定,玄、肃二皇先后返回京城,李白却以叛贼的身份被押解回长安并且入狱。
作为文化界的名人,李白大抵不会被杀,在多番求助之后,他终于在宋若思、郭子仪等朋友的搭救之下保住了一条命,但也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
巧合的是,早在七八年之前,李白的好友王昌龄因事而被贬谪流放的目的地龙标,就在夜郎之西。李白当时满腔愁苦,还为好友写下了一首送别之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但讽刺的是,李白当时绝不会想到,自己会因为短暂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因为有功而被判流放此地。
在李白流放途中,倒是迎来了赦免之令,兴致勃勃地返回长安,并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句子。
可惜的是,此时的李白已经年迈,就算返回长安,终究还是没有等到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他的死法,也成了一桩悬案。
从后人的角度来看,李白的一生很光辉,有太多值得被书写和记载的地方,以至于他这段曲折的经历,今日已经鲜为人知。
对,在普通人的眼里,似乎李白才是唐代历史的主角。可最遗憾的是,在李白的时代,他终究不过是当权者的棋子。有人会说,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一个人头上时,就是一座大山,但最让人叹息的是,李白自己和他建功立业的理想,就是一粒时代的尘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