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出境游正在“回暖”,相关的法律风险也在日益凸显。8月18日,东城法院召开出境游“回暖”法律风险提示新闻通报会,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出境游法律风险进行提示。
东城法院民一庭庭长徐静介绍,出境游“退拒签”易引发退订纠纷,过错责任承担时往往各执一词。徐静分析,顺利出签是出境游的必要条件,但出签过程具有很多不确定性,跟目的地国家的使领馆、旅游社和旅游者本身都有关系。退拒签往往导致旅游合同无法继续履行而解除,一旦使领馆退签未载明退拒签原因,旅行社往往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加之消费者缺乏证据意识,导致无法出签的过错责任难以认定,也会引发高额的机票、酒店等退改费用由谁承担等问题。若提交了办理签证的“加急费”还碰上退拒签,加剧消费者的不满,更易引发纠纷。
近年来,“出境游+教育”“出境游+医疗”“出境游+房产”等新型旅游模式兴起,“出境游+”滋生风险引发纠纷难解决。徐静以出境研学为例分析,该类案件不但涉及传统旅游纠纷退还旅游费用问题,还涉及到境内培训费用、境外已支付合作方参赛费用应否退还问题,增加了审理难度和周期。不少出境研学机构还会与特定学校合作,一旦发生纠纷,容易引发“串案”。
另一种法律风险在于出境游期间发生的意外、安全问题引发的举证索赔难。徐静介绍,由于语言不通及对出境目的地自然、人文环境的陌生,旅游者对旅游经营者的依赖度过高,旅途过程中的“言听计从”,回国后怎么想都觉得亏了,于是重新回头“算账”。尤其一旦遭遇国外动荡局势或极端天气,旅游者的既定行程将受到严重影响,造成纠纷高发。“因安全问题引发的纠纷在出境游中不在少数。旅游者在选择浮潜、跳伞、热气球等高风险、极限类游玩项目时,因未做好充分身心准备,或对项目了解不充分,容易出现意外进而引发纠纷。此外,境外交通事故、店内或景区内摔伤等情况也时有发生。由于上述安全事故发生在国外,取证过程难免涉及翻译与公证认证程序,可能还涉及域外法律文书的承认程序,导致旅游者举证难度增加,案件事实难以查明,影响事故赔偿进度。”徐静说。
旅游者如何才能在出境游中避免风险,徐静建议,旅游者要提高风险意识,在出游平台选择上,尽量选择规模较大或口碑较好的平台。通过网络平台预订酒店后,最好再通过官方平台或电话进行确认,避免出行遭遇“无房可住”的尴尬局面。选择出行目的地时,应尽量避开局势动荡、自然灾害频发的境外目的地,谨慎选择游览项目,慎重考虑浮潜等高风险、不熟悉的项目,以免发生意外。
“同时,旅游者也应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按需购买旅游产品。提前预付、充值大额旅游会员卡时要谨慎,防止旅游公司跑路遭受重大损失,特别是直接购买境外旅游产品时,因不易掌握境外商业主体的信用情况,更应慎重对待大额消费。”徐静说。
徐静进一步提示,旅游者应掌握维权技能。旅游者应通过正规、合法平台签订电子合同,而非由工作人员通过微信、QQ等聊天工具发送带有“电子签章”样式的合同。同时,旅游者可留意电子合同所载编号,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核查信息,重点审查押金退还条件、违约责任承担等重要条款。对于境外电子合同,应留意文本翻译的准确性,避免签订不平等条款。支付旅游费用时,应转账至电子合同内所载收款账户,并留意该收款主体是否与旅游公司相符,支付后索要相关发票,切莫向个人账户转账。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安然
流程编辑:u060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