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 刘苏雅 实习生 姜雨辰)昨天,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迎来公众开放日,十余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的助推下,人形机器人正在变得更聪明,思维方式更像人,甚至可以实现自主学习。
此前,在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人形机器人“小七”曾作为暖场嘉宾亮相。在大会展览的序厅,“小七”和伙伴们一起热情迎接观众。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展出的人形机器人关节灵活度得到升级,面部表情也变得丰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它们对情绪的感知和表达能力,让“人”与人的交流更顺畅。
“天真热,我口渴了。”对人形机器人“优悠”说出这句话,它便迅速作出反应,转身走向冰柜,取出一罐冰镇饮料递给工作人员。大屏幕上还实时展现“优悠”听到指令后的动作“思路”——多模态交互系统任务流。
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在向具身化方向加速发展。在大会人形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表示,通用人工智能依托具身实体与物理世界交互,能带来更大价值。具身通用人工智能最合适的“身体”自然是人形机器人,它应具备由传感器和执行器组成的“身体”,主导视觉、触觉各种感知的“小脑”和主导逻辑推理、决策、语言等的“大脑”三部分。
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了贯通人形机器人从理论基础到产品研发,再到落地应用的全链条优势。上个月出台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加快建设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在这一浪潮下,人形机器人所需的各类核心部件发展都在提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制的多款“灵巧手”能模拟人手90%以上的功能。仿人柔性指尖以及掌部内藏传感器,能实现抓取的力反馈,动作十分精细,甚至能抓起一根针;其手背同样拥有感知能力,在生化实验台上,手背不小心碰到其他容器能迅速察觉。此外,机器人一体化关节、金属3D打印技术等的发展,也为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的提升增添助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