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初秋时节,大运河河畔,绿意不减。位于“绿心”森林公园内的“三大建筑”拔地而起,掩映在一片葱郁林木中,古今交汇,为千年大运河增添闪亮的文化明珠。目前,“三大建筑”项目主体结构及外立面装修工程已全面完工,进入最后的室外绿化和室内的精装修工程,预计9月底基本完工,年底投入使用。记者在现场看到,歌剧厅、戏剧厅等厅内的座椅都已安装完毕。
8月23日,“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活动采访团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地。4000余块折线铝板装饰而成的白色外立面,线条硬朗,造型简洁。随着阳光的推移,屋面显现出光影的变化,宛如舞台大幕徐徐拉开,这便是有着“文化粮仓”之美誉的剧院。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共享配套设施及轨道预留车站五个单体建筑组成,总建筑规模约60万平方米,其中“三大建筑”30万平方米,共享配套设施项目30万平方米。此前,“三大建筑”已确定正式名称,分别是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后,将分别由国家大剧院、首都图书馆和首都博物馆管理运营。届时,“三大建筑”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文化中心、活力中心、市民文化休闲娱乐中心,打造北京市又一代表性新地标。
记者在剧院施工现场看到,工人正在进行紧张的室内装修,为迎接竣工做着最后的准备。其中,歌剧厅、戏剧厅等厅内的座椅都已安装完毕,正在进行舞台装饰。“项目在2019年10月底开工,经过近4年的建设,目前整个工程进度已经完成95%以上,现在就剩下室外的绿化和室内的精装修工程。预计今年9月底全部完工,具备验收条件,交付业主单位筹备布展。”北投集团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副总经理李欣说。
据李欣介绍,剧院总座位数约5750个,包括1800座的歌剧厅、1600座的音乐厅、1000座的戏剧厅、500座的多功能厅及850座的室外剧场。“它的舞台尺寸同国家大剧院基本一致,可实现大剧院演出剧目在城市副中心无缝衔接、同步上演。”李欣说,未来这里将打造集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艺术普及教育、文化交流体验功能于一体的世界级一流剧院。
据悉,北京城市图书馆整体设计元素来源于银杏叶片和森林山谷,设有古籍文献馆、艺术文献馆、非遗展示区、开架阅览区等功能分区,读者日接待量为5000至8000人次。其藏书能力达800万册,拥有国内最大的机械书库,配有自动分拣机、智能送书机器人等设备,能实现图书的自动出库、自动分拣、自动搬运,读者通过智能桌面或手机完成库本图书的检索和借阅后,只需15分钟,指定文献就能送至手中。这里还将提供24小时阅读服务,在识别技术的助力下,读者可凭身份证件自助进出、借阅书籍。大运河博物馆项目整体设计元素来源于船舶、风帆和水浪,包含主楼和市民共享大厅两大主要部分,其中,主楼由藏品库房、文物修复、陈列展览、社教活动等区域组成。大运河博物馆同时侧重展现北京城与运河之间的关系,主楼二层将设有“北京的大运河”基本陈列以及“北运河长卷”专题展厅。
与三大建筑同时建设的,还有建筑面积约25.5万平方米的配套设施,这片由三大建筑围合而成的商业共享空间,集商业配套、共享停车、地铁交通、能源保障等功能于一体。未来,市民可以乘坐M101或M104地铁线抵达北京大剧院站,经由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直接进入三大建筑参观游览,据测算,平均步行距离约300米、步行时间约5分钟。未来,这里将成为整个区域的公共交通枢纽和游客往来聚集的活力中心。
文/记者 赵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