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陈晨:八宝山殡仪馆丧礼策划大师工作室牵头人
葬礼,哀伤、沉重、单调。10年前,陈晨刚到八宝山殡仪馆时,传统葬礼模式一直是“三鞠躬、转一圈、握次手”的“老三步”,告别现场也往往是用传统的纸花、纸花圈来进行布置,形式单一、氛围冰冷。
如何让逝者跟人世间的最后一次告别更温暖和独一无二?八宝山殡仪馆组建“丧礼策划工作室”。曾经在杂志社做过策划工作的陈晨,成了第一批葬礼策划师。
工作室白手起家,但到底什么是“丧礼策划”,谁也不清楚。按照当时大家的理解,所谓葬礼策划,就是按照家属提出的想法,为葬礼添加一些额外的服务环节。
2013年,工作室接到了组建后的第一项任务——为一名画师做葬礼策划。
年轻的画师去世时,尚处于缤纷灿烂的年龄。“我们不想要那种沉重的传统葬礼,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也是笑着的,也是快乐的。”家属提出了心愿。
“当人生落幕时,导演最后一次影像,让逝者绽放生命的光芒,画上一生的圆满句号,就是我的任务。”陈晨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
考虑到画师生前酷爱画蝶,在与家属多次沟通后,陈晨最终决定以《蝶梦》为主题,为画师策划一场独一无二的葬礼。“灵车接运”听起来冷冰冰,就改名叫作“蝶舞”;“遗体火化”被巧妙地称为“化蝶”……陈晨努力用画师生前喜爱的蝴蝶元素,来命名整个葬礼的各个环节。
7天后,一场前所未有的葬礼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逝者身边摆满绿植和鲜花,如同在花丛中静静安眠一般。告别室中看不到一个纸花圈,整面墙壁全部用绿植和白色的百合花填满,其间点缀星星点点的白色满天星,营造出生机盎然的园林环境。告别音乐响起,耳边演奏的不再是常规的哀乐,而是人们所熟悉的经典曲目《梁祝》。就连传统的黑白遗像都不见了踪影,画师生前的照片被制作成循环播放的视频,屏幕里年轻的画师微笑着、大笑着、欢笑着。
整场葬礼如同化蝶飞舞的梦,寄托着亲人的哀思和美好愿望,也极大舒缓了家属的悲伤情绪。
一场葬礼,让人回忆起来,不应该只有痛苦的哭泣和暗淡的黑纱,而应多一些感动,多一点温暖。从2018年,陈晨和葬礼策划师们开始主动尝试将一些暖心的小细节加入葬礼策划中。
一次,一个幼儿园孩子的妈妈找到陈晨,想为自己因病去世的女儿策划一场葬礼。
孩子特别喜欢幼儿园,生病在家的过程中,还不断询问妈妈:我什么时候能再去幼儿园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我的朋友们啊?
孩子妈妈曾不断承诺:没问题,等你病好了就能回幼儿园了。
但孩子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那没有实现的承诺,成了妈妈心中永远的痛。
“我要帮助孩子完成最后的心愿!”经过与家属、幼儿园老师和其他家长的反复沟通,一场“特殊”的葬礼最终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孩子静静躺在棺中,身边陪伴着的是自己最爱的玩具。告别仪式开场,来送别的人中,出现了幼儿园老师和孩子生前好朋友的身影。原来,在陈晨的建议下,幼儿园老师给孩子们上了一节与众不同的“告别课”。课上,幼儿园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画下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儿童画。小船、房子、花朵、太阳……孩子们用画笔表达着自己对同伴的思念之情,也送上了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福。
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幼儿园老师带着小朋友们,轻轻将那一大摞彩色的画放在静静躺在棺中的孩子身上。老师回来了,朋友回来了,美好的幼儿园生活仿佛一下子也回来了。此时此刻,孩子们没有对死亡的恐惧,而是看到了生命的炫美。一场葬礼被策划成了一堂有意义的生命教育课。
葬礼结束后,孩子的妈妈哭着对陈晨说:“谢谢你们,完成了孩子的心愿,也完成了我们的心愿。”
葬礼策划,就像一束温暖人心的光,照进每一场告别。一位老母亲逝去后,陈晨在葬礼中播放她生前的叮咛,为子女策划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环卫工人去世,陈晨在棺木中点亮一支支手电,让星星点点的微光,温暖着前来送行的老街坊们的心……
“希望通过我们的策划,让逝者安息,让家属不留遗憾、获得慰藉。” 陈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