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野鸭湖,风雪交加,鸟儿们匿迹潜形。然而,在湖畔东侧树林围合的粮田里,2000多只灰鹤、大鸨、豆雁等热热闹闹地“围”在一起,候鸟“食堂”开饭了!灰鹤、豆雁抻长了脖子,用尖锐的喙咬住玉米皮,抢食玉米粒;大鸨嘴尖向下,不时地转动头部,快速吞下谷粒……
这是今年3月下旬观鸟者在野鸭湖拍到的生动一幕。正是候鸟北归的“旺季”,受寒潮影响,北方却降下大雪,然而从南方长途跋涉而来的鸟儿们在这里吃得好、住得暖。这与候鸟“食堂”密不可分。
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际候鸟迁徙路线的中转驿站,每年4月、10月前后,浩浩荡荡的候鸟迁徙大军穿越山川湖泊,落脚在此栖息、补给。为了让小家伙们“吃好喝好”,2020年,保护区首次创新性地试种粮田,为鸟儿们开设“食堂”。
保护区试种粮田,为鸟儿们开设“食堂”。
粮田共有3块,均分布在中心湖区1公里范围内。在中心湖区南侧无遮无挡的宽阔地带,是最大的一片,足有210亩,一路蔓延,与北侧的湖区相接。与这片开阔的粮田不同,位于湖区东侧树林子里的另外两片,则稍显隐蔽。
苍鹭正在野鸭湖”大食堂“觅食。
苍鹭“爸爸”正在广袤的野鸭湖上寻觅适合筑巢的“建筑材料”。
“在晴好天气,鸟儿们在开阔地带取食、休憩,但遇上大风大雪等恶劣天气,小家伙们要躲风避雨、吃饱歇好,隐蔽在树林里的‘食堂’,就成了首选。”野鸭湖科研监测科科长方春说。
苍鹭“夫妻”正在野鸭湖的爱巢内繁衍后代。
农田里种植着玉米、高粱、黍子、荞麦、大豆等农作物,都是鸟儿喜欢的口粮。走进其中,枯黄的秸秆东倒西歪,被啃噬的豁豁牙牙的玉米芯随处可见。不同于普通的庄稼地,这些农作物有一半既不收果实,也不割秸秆,玉米、高粱、黍子等一些“个子高”的农作物纷纷倒伏在地里,为大型鸟类起降留下落脚地;而大豆、荞麦等一些“个子矮”的则原样栽在地里,全部是“近自然”的状态。
野鸭湖春意渐浓,回迁的苍鹭聚集在水面上,为这里增了添勃勃生机。
野鸭湖已成为本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吸引了许多鸟类栖居。
除了让鸟儿们自由取食,粮田里的部分粮食则保存到库房作为储备粮,以便在暴雨大雪等极端天气进行人工投喂。“收割时,我们会将苞谷带皮,高粱、谷子带穗收割,保持粮食的自然状态。”方春说,同时,密切监测前来觅食的灰鹤等鸟类,帮助候鸟平安度过迁徙季。
保护区对鸟类进行实时监测,镜头下苍鹭“妈妈”正在孵蛋。
一只白骨顶鸡正在水边嬉戏。
山雀喜欢吃黍子,鹤类偏爱玉米,大鸨更爱高粱和大豆……在科研人员的镜头里,自2020年秋天粮田成熟以来,已观测到灰鹤、大鸨、豆雁、铁爪鹀、蒙古百灵等近十种、成百上千只重点保护动物在其中取食。
野鸭湖吸引了大批爱鸟市民前来观赏。
除了粮田里的“主食”,保护区内还种植了坚果、浆果类等植物,丰富鸟儿们的口味。例如元宝枫、白皮松、海棠、山桃、金银忍冬等,这些树木和果实可以在不同季节为野生动物们提供食物,营造食物源多样性。
2021年12月3日,《延庆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名录(2021版)》发布,其中,在野鸭湖发现的鸟类就有360余种,约占北京地区现有观测鸟类记录的70%,野鸭湖已成为本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