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宗春启
“白露”一词始见于周代。《周礼·月令》记载:“孟秋之月,白露降、寒蝉鸣。”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有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这时的“白露”还只是自然征象。汉代定二十四节气,“白露”才成为仲秋第一个节气的名称。《淮南子·天文训》:斗指申则处暑,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
“露者,阴气之液也。”白露,特指秋天之露。白,是洁净之意。昼暖夜寒,水蒸气凝结成液体,是为露水。古人观察到:露水,春夏秋三季皆有。王昌龄诗“昨夜风开露井桃”,李白诗“春风拂槛露华浓”,吟的是春露;白居易的“荷香清露坠”,韦庄的“露重觉荷香”,吟的是夏露;李煜“露华凄冷蓼花愁”,晏殊“燕子归飞兰泣露”,吟的是秋露。
秋日露珠 李葵 摄
秋露为何是白的?《月令》的解释是:“阴气渐重,露浓始白。”所谓阴气,其实是寒气。入秋之后寒气重,露水蒸发得慢,好像秋露浓于春夏之露似的。
《吕氏春秋·仲秋纪》说,这个月“天子乃傩,御佐疾,以通秋气”——用祭神驱鬼的方式驱避瘟疫,以适应秋天的气候。傩,是原始的舞蹈。佐,通瘥(音搓,二声),疫病。今人不用傩,但“通秋气”还是必要的,须适应气候变化,谨防感冒。
这个月,皇帝要督促农民收割。农谚:“白露砍高粱,寒露打完场。”并且让百姓“穿窦窖,修囷仓”——挖地窖、修粮仓,为的是多蓄菜、多积粮,以备过冬。
“白露之日鸿雁来”,这是《逸周书·时训》中的一句话。这里的“白露”已然是节气了:白露节气一到,可以看到鸿雁回飞。《吕氏春秋》中说,仲秋之月“候鸟来、玄鸟归”。这里的“来”当“回”讲;玄鸟,即燕子。杜甫诗“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可为佐证。
白露节气临近中秋。因而杜甫从白露联想到故乡明月,勾起思乡之情。这首《月夜忆舍弟》诗的后两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和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怀念弟弟的苏东坡很是相似。
中秋,是中国人团圆的节日。白露已到,中华儿女大团圆的日子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