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蕾
就在前两天,朝阳区南皋派出所接群众报警:在南皋地区一处公交站附近,有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说话含糊不清,疑似迷路了。寒风中,老人推着助力车,一脸焦急。因无法清楚表达,老人的身体在微微发抖。
“您带手机了吗?”“没有。”“身份证呢?”“没有。”“您住哪儿?我们给您送回去。”“啊啊啊啊啊呃呃呃呃呃.....”风很大,老人因身体原因,无法清晰吐字,只能发出一些简单的字节。为避免老人着凉,民警先将老人搀上警车,带回了派出所。
喝了热水,落座安抚后,民警又开始了“看口型、辨字节”的交流。“大爷,咱不着急,慢慢想,您家附近有超市、商场吗?”“家里还有其他人吗?”随着不断“磨合”,民警竟然慢慢听出点“意思”,翻译成了句子,老人频频点头。根据老人提供的信息,民警经过调查,终于确定了他居住的大致位置。
民警拉着老人来到目的地附近。老人下车后,穿过一条小巷走到一片平房区,径自走向一间房。看着他挪动着打开房门,民警松了一口气。联系上家人,安顿好老人,民警才放心离开。
临走时,老人眼中含泪,站起身,嘴里又发出“嗯嗯啊啊”的声音,频频向民警点头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