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资料图】
2020年的8月,湖北宜昌46岁的女医生闫嘉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征程。
“来到巴基斯坦前,我还从没离开过宜昌。儿子上大学了,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我决定迈出这一步。”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承建的达苏水电站项目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什图省的科希斯坦地区。达苏水电站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在建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5400兆瓦,建成后年发电量约120亿千瓦时,将有效缓解整个巴基斯坦能源紧缺的现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科希斯坦在波斯语中的意思是“山地”。达苏水电站项目距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350公里,两年多来,云雾环绕的群山和山谷中奔流的印度河,是闫嘉最熟悉的风景。
闫嘉是达苏项目的医疗负责人。除了她一个中国医生外,医疗组其他成员是清一色的巴基斯坦医护人员,全部是男性。
“我的职业注册资格是内科医生,但实际上将近30年来我干的是一种诊所里的全科医疗工作,是万金油式的,常见的疾病基本上都可以看一下。”闫嘉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说,来到巴基斯坦,她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底气,但语言却是意想不到的难关。
当地人日常使用乌尔都语,通用英语。刚到巴基斯坦,闫嘉的英语几乎是零基础。“我的语言天赋还可以,就在日常工作中慢慢地学。如果巴基斯坦同事说的我听不懂,那就停下来让他们重复再重复,再加上手机翻译软件来学习。我年纪大了记不住,就把英语单词用谐音的汉字写下来。”
随着时间推移,闫嘉和巴基斯坦同事的沟通越来越顺畅。有趣的是,当她带着不断积累的自信用英语和其他巴方同事交流时,发现对方理解的程度并不像自己部门的同事那么好。她意识到,在自己和同事为了推动工作的共同努力下,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独有的默契。
达苏水电站项目紧挨着始建于1966年的喀喇昆仑公路,地势十分险峻。今年夏天,巴基斯坦爆发前所未有的洪涝灾害。在一场持续多日的暴雨中,一名项目上的巴方员工被落石击中头部,当场昏迷。
“其他巴方员工紧急把这名受伤的同事从工地背到医务室。由于被落石直接击中了头部,他的耳朵、鼻子和嘴里都出血了,伤情严重。”闫嘉说,通常情况下,她会为这种程度的病人简单处理一下伤口,用一些止血和降低颅内压的药物,实施固定后尽快转运到最近的医院。可是,当时附近喀喇昆仑公路上的桥梁已被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冲垮,道路多处也被落石阻断。达苏项目部考虑了多种方案,甚至尝试联系业主派直升机转运病人,都因为天气条件限制而被迫放弃。
万般无奈之下,闫嘉带领医疗团队就地开始为受伤员工进行治疗。“当时我们心里都很慌,没一点儿底。我们只能少量多次地使用手头的药物,加上了激素、抗生素,还用了利尿剂,上了导尿管。全力救治的同时祈祷他能平安无事。”
第二天一早,听说道路经紧急疏通后已具备通行条件,项目部立即为伤员安排转运。车开到被泥石流冲毁的桥梁时,中巴员工冒雨合力搭建起了一座简易桥梁,把伤员抬过河去,再送上对岸的车辆转运到医院。当天下午,听说病人意识的开始恢复,闫嘉和同事都长出了一口气。
在巴基斯坦,即使是在达苏水电站项目所在的偏远地区,中国人也能随时感受到中巴两国独一无二的“铁杆”情谊。
“在喀喇昆仑公路上,我们的车转运病人,通过收费站都不收费。由于当地安全环境特殊,我们的车还会有警察乘车一路护卫。在驶过最危险的路段后,我们跟护送的巴方人员告别,虽然彼此不认识,但都还会很真挚地相互致谢,并说下次再见。”闫嘉说。
在伊斯兰堡,只要中国人遇到问题,很多巴基斯坦人会主动上来帮忙。打车的时候司机说中国人不要钱,这样的情况闫嘉也遇到过。她感慨,作为一个第一次离开自己国家的外国人,她在巴基斯坦实实在在地感受了友谊和尊重。
一晃两年多过去了,项目部的生活和工作虽然有些单调,但闫嘉过得很充实。她也想念儿子、家人和国内的朋友,回国之后,要把自己难忘的经历分享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