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关一文
【资料图】
数字经济引领国际消费中心结构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围绕如何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多位委员对数字经济引领国际消费中心结构转型发挥重要作用发表真知灼见。
建设新型数字产业和消费集群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引领作用,消费科技场景的促进作用和金融保险的支撑作用,实现传统商圈转型和质量升级。”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刘学增说,尽管北京国际贸易近10年来平均增速为8.4%,受到愈来愈多的国外消费巨头的青睐。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消费基础设施的短板问题,星级酒店数量呈下降趋势,缺乏大型场馆,导致辐射全球的消费创新和引领能力不足。
他建议,要优化数字经济生态,对接能源、电力、通信等领域在京央企,组织一批具有较大量级和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应用场景。打造沙箱试验区,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数字贸易治理、跨境支付等领域落地,形成一批标志性的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构建具有古都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新业态,立足古都创新文化资源优势,丰富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建设新型数字产业和消费集群,打造集文化、艺术、旅游、体育、休闲、娱乐等丰富多元为一体的消费场景。
同时,要加大科技赋能,推进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底层技术在传统消费、新兴消费、数字消费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推进传统商圈数字化改造。比如采用虚拟助手等技术、推动北斗定位、仓储机器人等技术打造“西单、王府井数字商城”和“西单、王府井商城生活仓”。“京文化”前门大栅栏商圈采用顾客分层画像、双目立体视觉等人群密度统计技术,促进商圈业态优化布局。“食美味”金融街商圈则针对年轻人群众多饮食消费需求旺盛等特点,采用数字货架、餐饮机器人等技术产品赋能传统门店,搭建“智能无人餐厅”“共享食堂”。
加快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升级
疫情管控措施放开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依然严峻,如何有效提振企业经营者信心?市政协委员、北京金葵花便民商业管理公司董事长刘郁建议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北京消费市场活力。
“目前,北京市第三产业数字化程度最高,一二产业明显落后。”刘郁建议,应加快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升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涉农企业种养殖信息数据化、网络化,引导制造类企业提升原料、产能和供应链数据管理能力。打通数据流向中小企业的渠道,支持小微经营型企业增加服务信息投放、优化服务终端设置,赋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加快培育复合型大数据人才。
持续提升开放水平,加强数字技术和贸易信息支持服务,鼓励各类电商平台开展跨境业务,参与国内外市场供求对接和贸易往来。加强“北京礼物”“故宫文创”等背后的文化叙事和传播,引领全球消费升级的新风尚。
着力打造商业消费多元化场景。支持数字技术与北京文化场馆、商业地标、旅游项目等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以高端文化交流、艺术品集成展示、创意旅游项目体验等为载体,推动构建网上博物馆、云逛街、线上音乐会等新型多元消费场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速度,针对商业应用对高数据传输速率、高并发访问以及系统稳定性、交互性的要求,引导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开发建设,提升不同场景的应用能力和用户体验。
以数字新文旅带动传统商圈升级
“受各类因素影响,当前消费市场既出现了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新动态,也面临着消费能力受挫、消费信心不足等局限。”市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教授郑仕敏建议,要以数字新文旅带动传统商圈升级,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郑仕敏认为,数字经济时代,新技术广泛应用将创造出更多、更新颖的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场景,文化消费更注重体验化和场景化,北京应进一步鼓励创造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为国内外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同时,北京未来应稳妥有序推进现有步行街设施改造和业态升级,积极发展智慧商圈。“文旅+商业”打造主题化、个性化的沉浸式商业综合体已成为传统商圈升级的一条重要路径。而数字新文旅植入商圈改造可提供IP化的内容、数字化的沉浸式消费场景、线上线下客流的双重沉淀,直切年轻消费赛道,重塑“软件”以提高商圈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文旅产业迫切需要加快恢复。同时,文旅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创意聚集型产业,是实施双循环战略的重要场域。”郑仕敏举例说,北京前门CityGame以故事化、游戏化的方式串联不同场景,将商业空间与文化空间、公共空间有效无碍的串联起来。“像CityGame这样数实融合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方式,可以建立起文化与商业高效链接的数字载体,推动传统景区、商圈的数字化转型,以年轻态的方式焕新文化传播与数字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