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莹
“工程早就干完了,钱至今还没结清。”袁先生等6名工友辛辛苦苦干了8个月,却迟迟拿不到工钱,无奈之下拨打12345投诉。没想到,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主动联系他们,指导他们写了民事起诉书,还陪同到法院办理立案手续。通过西城区法院开辟的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不到20分钟,袁先生等人的诉讼当场立案。
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期间,袁先生和工友们在北京的一个体育场从事油工和电工作业。工程完工后,工地负责人以上游单位没有完成结算为由,迟迟不发放劳务报酬。工人们多次催要,工地负责人干脆拒接电话了。工友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拨打了12345热线投诉。
2022年9月,西城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在筛查“12345”市民热线平台线索时,发现袁先生等6名工友被拖欠薪酬的情况后,迅速与他们取得联系,并4次接待工友们当面了解详细情况,确认6人提供劳务情况属实,工资报酬数额明确。
“工人们总共被欠了近12万元工资,由于缺乏法律知识,陷入维权困境。我们决定依法履行支持起诉职能,帮助他们通过法律途径讨薪。”检察官助理杨紫昕告诉记者,该院为6名工友开启弱势群体维权绿色通道,促成工地负责人及项目总包单位、建设单位共同谈话,详细了解纠纷实情,研判各方提交证据,让多级分包关系“一次打通”,迅速确定了卡住工程款发放的“症结点”。
经查,各方对工程款项数额存在争议,工地负责人因此未向6名工人支付薪酬。根据施工分包协议、借款协议、收条、转账凭证等证据确认,工地负责人已收到上游单位支付的工程款,并先后向总包单位借款数百万余元用于完成工程。
梳理了案件事实,固定了相关证据,“该诉谁”“怎么诉”“没证据”等问题,在检察院支持起诉工作的开展下一一破解。
春节前夕,工友们纷纷回乡过年,袁先生作为代表来到西城检察院,在检察官指导下亲手写下民事起诉状。随后,检察官谭小颖和两名助理协助袁先生到西城法院办理立案手续。同时,西城检察院还向法院发出支持起诉意见书,认为农民工相对于用工单位处于弱势地位,维权能力较弱,应当依法及时维护其民事权益。
目前,法院正通过调解最大程度地将袁某等人的“纸上权利”兑现成“真金白银”,让他们安心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