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高健
“我们干了那么久的保安,公司不和我们签合同,也不给我们上保险,还拖欠了大半年的工资……”说着委屈,刘旭(化名)憋红了脸,作为原告方代表,他要为其他10名兄弟挺身而出,讨回公道,然而,除了“一面之词”,他拿不出有力证据。相反地,被告保安公司代理人具备诉讼经验,一直“有理有据”地稳占这场官司上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坐在审判席上的海淀法院法官马敬一直在思索着案件的争议焦点。略做思考,她脱下法袍,招呼原被告双方,直奔刘旭所称的工作单位。近日,这场“说走就走”的审判,终于为11名劳动者拿回了期盼已久的工资。
马敬是海淀法院第一速裁团队的法官,该团队主要办理简单的劳动争议案件,法官的审判任务除了“公平”,还必须“快”。
“很多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兄弟,一般诉求的标的额并不大,但是他们一是拖不起,二是‘不会’打官司,往往在一开始就处于下风。”马敬说回刘旭这个案子,开庭时,询问原告,他们除了诉苦,对于法官的问题一概表现得很茫然,甚至连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工资条这些基本的劳动法概念都没有。被告保安公司则表示,从来没有录用过刘旭等人。因此,在此前的劳动仲裁中,保安公司便“先下一城”,刘旭等人只得到法院起诉维权。
如果法官只是简单“坐堂”问案,分析双方证据,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也不利于揭开真相。所以马敬很快想到——不如到刘旭所称的打工单位看看,如果能找到第三方证人,就很容易让案件“破冰”。
而且,必须说走就走,不能给被告保安公司反应的时间,以免当事人毁灭证据。
当庭,马敬便脱下法官,驾驶私家车,要求双方当事人和其一起到现场取证,并让刘旭招呼其他原告,一起到现场集合。
来到刘旭所称的工作单位,海淀某大厦,马敬带着当事人一层一层走访,询问大厦中的员工是否认得刘旭等人。
“认识,他们不是门口的保安吗!”很多人认出了刘旭等人,并证实刘旭等人在大厦当保安有一段时间了,至少得一年了。
此时,马敬又想到了一个细节,询问刘旭:“你们平时在哪吃饭?”
“就在大厦里,物业发的饭卡。”刘旭的回答,让马敬眼睛一亮,她立即查询大厦食堂的就餐记录,再一次找到了刘旭等人长期在这里工作的“痕迹”。同时,该大厦物业负责人也掌握一些刘旭等人的入职经过和出勤情况,这些证据让案件更加清晰明了。
眼看已经瞒不住,保安公司代理人承认了刘旭等人的工作情况。
随即,马敬又把“战场”搬回了法庭,这一次,在充分的证据面前,保安公司败下阵来。马敬当庭宣判:保安公司和刘旭等11人存在劳动关系。11名劳动者终于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初春,拿回了期盼已久的工资。
“对于速裁法官,‘走出去’其实是一种常态,实地踏勘,拿到第一手证据,尽快做出判决,维护当事人权益。”在马敬等速裁法官看来,只有这样,速裁案件才有意义,通过案件“速度”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温度”。作为海淀法院办理劳动争议速裁案件的专业团队,第一速裁团队在2022年审理了2千多起劳动争议案件。
据悉,为进一步提速,实现案件前端速调快审,速裁法官们结合劳动争议案件类案特点,准确提炼、不断优化类案裁判要素,制作了“案件要素表”,即使是“不会打官司”的当事人,只要依据要素表中的说明,填写主要事实,法官审判时,就能一一对应,高效查明事实、快速锁定争议点。2022年,第一速裁团队深度开发要素式裁判潜能,全年共做出410份劳动争议要素式判决书,占全部判决结案案件的68.56%。
而且,在速裁法官看来,典型劳动争议案件是诉源治理的“富矿”,当事人的常见疑问中蕴藏着长效治理契机。为促进劳动争议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柔性化解,海淀法院积极探索源头属地化解机制,深化12368热线、“人和海淀”小程序应用,及时响应辖区单位治理需求,与区人社局、仲裁院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分类摸排特定行业企业经营用工情况,全程指导调解。法院还与区总工会开展“劳动争议调解联动”“总对总”平台建设,以“工会+法院”模式,提升劳动争议调解公信力。
2022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迈过万亿元大关,但同时,劳资双方对于化解劳动争议纠纷的需求不断上升。让劳动争议速裁向源头挺进,直通纠纷化解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润滑”经济运行,维护劳动者权益——这是海淀法院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