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元宇宙沉浸式体验。刘苏雅摄
在2023年中国航天大会上,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介绍,我国提出建设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开展首次小行星防御任务,将对50米级小行星进行超高速撞击,并对动能撞击效果在轨直接评估;未来还将建设火星科研站,开展长期可持续探测。
探月工程四期稳步推进
【资料图】
深空探测包括月球探测、行星探测、太阳探测和其他空间探测活动。当前,我国在深空探测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多项突破,刘继忠介绍,我国探月工程四期正在稳步推进。通过实施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我国将在月球南极区域构建由月球轨道器和月面探测器共同构成的无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它将具有综合控制、信息通信、智能操作、科学探测等功能,综合管理设施是科研站的指挥中枢,利用科研站的科研设施还可以开展各类科学研究、试验及原位资源提取和贮存,资源探测开采和月面运输操作则由智能机器人承担。
“无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将初步具备月球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刘继忠说,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是月球科研站的“先导队”,而在后续的建设中,我国提出建设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的国际月球科研站。
“我们正在和国际同行进行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规划对接和交流,并倡议成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组织。”刘继忠说,期待通过月球“考古”破解月球起源和演化之谜,揭秘宇宙的黑暗时代和黎明时代是如何演化的,并探寻类地球生存环境的本质。同时,还将进行月球生态实验和基础科学实验,对月球能源、物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计划开展首次小行星防御任务
围绕小行星探测,我国不仅计划将在2025年实施小行星取样返回任务,还将开展首次小行星防御任务。刘继忠将这次任务概括为“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计划从中获得撞击所造成的地形变化和溅射物分布等效应和机理,丰富我们对小行星演化的认识。
2030年前后,我国航天工程将集中收获一批成果。刘继忠介绍,我国载人登月将在2030年前后实现,后续还将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探测器也将于2030年前后在海南文昌发射,两颗探测器或环绕木星运行,或到达天王星。2030年前后,火星取样返回任务将突破火星表面取样封装、起飞上升、轨道交会、样品转移、行星保护等关键技术,将火星样品顺利带回地球。
火星科研站将成为火星探测的基础平台。根据规划,火星科研站包括火地往返运输系统、火面长期工作支持系统、火面运输与操作系统及科研设施集群,将深化火星的科学认知和资源开发。
面向更远的深空,未来,我国的航天器不仅能飞到距太阳仅0.05天文单位的地方看一看,还将向太阳边际进发。专家介绍,1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而我们的目标将是100天文单位外的临近恒星际空间。刘继忠表示,这将为认知太阳系和系内行星特征、探索地外生命作出中国贡献。
当然,深空探测的开展,离不开重型火箭这一“交通工具”。为此,我国将在2033年前后实现长征九号两发试验箭飞行验证,并将开展一子级海上定点返回试验,构建重型运载火箭能力体系,突破两级完全重复使用关键技术。
空间站可扩展为六舱组合体
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的重要任务便是持续滚动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特别提到,空间站的货物气闸舱也将是重要的实验空间,不仅能作为载荷的工作间,在轨组装卫星,开展舱外设备维修,还可以作为微重力及真空环境实验室。
同时,中国空间站也将是航天器的“太空母港”。计划后续发射的巡天空间望远镜,就将由空间站提供推进剂补加、轨道维持、能量传输、试验数据传输和维修维护等服务。“未来,还有更多的航天器将接受‘母港’的在轨服务。”
天宫空间站有航天员长期驻留,降低了在轨设施建造的难度。王翔表示,有人的参与,便能进行大型空间复杂设施的在轨组装建造。空间站还有望配置3D打印设备,此外,能够自行规划、诊断、编程、决策的空间智能机器人,也将成为航天员舱内外作业的助手。
未来10年,空间站自身也将不断升级完善。王翔透露,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空间站网络将随着地面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升级,数字孪生的“数字空间站”将越发精细、可信。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科技人员对航天器运营管理分析能力将得到提升。
在设计建造过程中,空间站就已经预留了大型载荷挂点和扩展试验平台接口。王翔表示,目前,任务规划了多功能扩展舱,将停泊在核心舱前向对接口,最大可扩展为180吨级六舱组合体,支持舱段级应用项目。可展开式充气密封舱也可作为扩展舱体,将为载人月球探测、太空移民居住舱等进行先期验证。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刘苏雅
流程编辑:U031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