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向往巴以和平的人而言,在耶路撒冷南部阿尔诺纳地区,一处挂着美国和以色列两国国旗的建筑是他们心中之痛——2018年5月14日,美国政府不顾巴勒斯坦人激烈抗议和国际社会普遍反对,正式将其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这里。
五年来,美国经历共和、民主两党主政变化,而不变的是对以色列政府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强硬立场的纵容与偏袒。美国政府口口声声要促进巴以实现持久和平,实则漠视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权益,利用其国际事务影响力“助推”巴勒斯坦问题边缘化。
(资料图片)
2017年12月6日,时任共和党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突破巴勒斯坦问题红线,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决定启动美国驻以大使馆迁址耶路撒冷进程。此举自然受到以方热烈欢迎,却遭国际社会强烈反对,并触发新一轮巴以流血冲突。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耶路撒冷被分为由以色列实际控制的西耶路撒冷和由约旦实际控制的东耶路撒冷。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从约旦手中夺取东耶路撒冷,后于1980年宣布耶路撒冷为其“永久和不可分割”的首都。
作为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圣地,耶路撒冷地位及归属问题牵涉历史、民族、宗教等方面因素,敏感而充满争议,一直以来是巴以之间乃至涉及整个中东地区和平进程的核心矛盾,国际社会涉耶路撒冷问题相关表态均极为谨慎。
巴勒斯坦方面则要求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国际社会普遍不承认以色列对整个耶路撒冷拥有主权,许多国家将驻以色列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而非耶路撒冷。在特朗普之前,历任美国总统都避免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2020年4月29日,竞选总统的民主党人约瑟夫·拜登表示,虽不认同特朗普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迁至耶路撒冷,但若他当选总统,并不准备再将大使馆迁回特拉维夫。他还说会在东耶路撒冷重开领事馆,并与巴勒斯坦方面接触,讨论“两国方案”。
2019年,特朗普政府关闭负责巴勒斯坦事务的美国驻耶路撒冷总领馆,以“美国巴勒斯坦事务组”取而代之,并从属于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此举被巴勒斯坦方面视为巴美关系“降级”之举,即美国政府承认以色列对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的控制。
拜登2022年7月出访巴以地区前夕,美方为示好巴勒斯坦方面,宣布将“美国巴勒斯坦事务组”“升格”为“美国巴勒斯坦事务办公室”,不过仍需在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的支持下运作。至今,拜登当年所做重开耶路撒冷总领馆的竞选承诺依然未能兑现。
更加讽刺的是,这一在美国驻以大使馆官网显示名为“美国巴勒斯坦事务办公室”的机构,竟然位于以色列人为纪念建国而命名的“独立公园”旁。
每逢以色列独立日,这座公园内,露天歌会彻夜欢腾,绚丽烟花点亮夜空。在不远处的东耶路撒冷,很难想象那里的巴勒斯坦人心情如何;更有许多生活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由于没有获得以方“授权”而无法进入耶路撒冷。
特朗普任内,美国政府推动以所谓“中东和平新计划”取代“两国方案”,撮合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苏丹、摩洛哥等国同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然而,敲锣打鼓的“和平景象”并未对巴勒斯坦问题产生实质性积极影响,相反将该问题不断边缘化。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刊文说,美国政府推动的所谓“中东和平新计划”无助于缓解巴以矛盾、推进地区和平,因为并不对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吞并行为构成约束力。事实证明,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的蚕食有增无减,巴以和谈的前景愈发暗淡。
至于拜登承诺重启“两国方案”以推动巴以和平,鉴于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持强硬立场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重新主政,“两国方案”能否重启及落实,恐怕已难由拜登政府说了算。在这个意义上,这个承诺也是一张“空头支票”。
内塔尼亚胡领导的以色列政府2022年12月上台以来,巴以双方冲突明显增多。面对以色列“史上最右政府”在犹太人定居点、耶路撒冷等问题上奉行的强硬立场,美方仍在多个场合鼓吹美以牢固的盟友关系,并继续承诺给予以方安全保护。
就所谓“斡旋”冲突,美国总统拜登、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等美方高层“拉偏架”早已路人皆知。5月1日,巴以冲突一触即发之际,美国国会众议长凯文·麦卡锡访问以色列,公然发表“挺以抑巴”言论,激化紧张局势。
5月9日至13日,以军与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造成33名巴勒斯坦人和一名以色列人死亡,一百多人受伤。虽然在埃及斡旋下,双方13日晚间达成停火,但是舆论普遍认为,冲突再起只是时间问题。
巴以冲突难解,根源在于“两国方案”难以落实,困难在于美国一味偏袒。美国沃克斯网站日前刊载一篇名为《美国对“两国方案”的空头承诺》的文章,批评在“早已过时的中东政策”的指导下,美国政府已成为化解巴以矛盾的阻碍力量。
美国智库昆西治国方略研究所执行副所长特里塔·帕尔西在刊载于《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直言,就斡旋冲突而言,美国政府作为一名“偏袒的中间人”提供服务,是为了“帮助‘我们’一方在冲突中推进‘我们’的立场,而不是建立持久的和平”。
来源 肆零壹壹|作者 大卓
编辑 孟紫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