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环保组织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了《2020蓝港先锋:中国典型港口空气和气候协同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发现“十三五”港口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目标基本完成,货船岸电使用率较低等问题也较突出。报告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港口企业开展相关规划编制,助力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和实现“3060双碳目标”。
唐山港京唐港口集装箱码头。图源:新华社
“十三五”措施目标基本完成
《蓝港先锋》连续两年跟踪和评估了中国典型港口的清洁空气行动。本期报告以“减污降碳”协同视角,采用政府信息公开、港口公司披露等公开渠道的信息,对11个典型沿海港和4个典型内河港在“十三五”和“十四五”转换时期空气、气候方面的行动进行了独立第三方评价。
“我们发现,‘ 十三五’港口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目标已基本完成,”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交通项目主管夏冬飞介绍。
报告显示,上述15个港口中,有14个港口于2020年底达到了《港口岸电布局方案》提出的50%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的目标。港作船舶岸电使用率超额完成,其中12个港口的使用率达100%。此外,评价范围内港口在集疏运清洁化、港口空气质量监测能力等方面,也有积极进展。
夏冬飞说,这些措施的顺利推进,对港口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保护公众健康贡献了力量。同时,也为下阶段中国港口和船舶从“减污”转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奠定了基础。
报告建议,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共同开展“十四五”港口和船舶空气与气候协同减排的顶层设计,明确岸电等重点措施的目标指标,优化港口内柴油机的协同减排路径,完善相关措施的监管和保障。
浙江省内首个内河水上服务区智能岸电示范工程投运。图源:新华社
报告对国内岸电推广措施进行了梳理。“本期报告中岸电使用率相对较好的九江港,通过岸电指导电价、免费使用岸电等激励措施,同时加强对船舶不使用岸电的监管和处罚,取得了良好效果,”夏冬飞介绍。
报告建议,在顶层政策引导之下,加强对岸电使用的约束,以‘奖惩结合’的方式推动岸电使用常态化。(北京日报记者 滕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