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北京市已进入汛期,高温高湿多雨天气极易导致有限空间有毒有害气体积聚和产生缺氧环境。北京市安委会办公室日前印发《关于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工作提出要求。北京将通过安装智慧井盖监测终端、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有限空间作业监管平台等方式,实现人防与技防的高度融合,从而有效降低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风险。
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水电气热、环卫、通信、建筑施工等城市运行领域工程保障任务繁重,地下管线(井)检修维修作业频繁,一旦出现作业防护不当,应急救援不到位等问题,极易发生有限空间作业生产安全事故。
据统计,2021年全市共发生4起有限空间事故,造成8人死亡、2人受伤,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为近几年新高,呈现多发频发态势,伤亡惨痛、教训极其深刻。这4起事故均为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直接原因为作业人员吸入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死亡或井下作业环境氧含量不足造成急性缺氧窒息死亡,且存在盲目施救导致伤亡扩大的情况。事故暴露出相关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不规范和相关行业部门及属地政府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管理)工作不扎实等问题。
市安委办要求,各有限空间管理单位要依法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要做到“五强化五到位”:强化“关键少数”依法履职、强化制度建设、强化风险辨识和台账建立、强化作业审批和监护、强化人员培训、隐患排查到位、警示标志张贴到位、承包方管理到位、装备配备到位、应急处置到位。
各地区、各部门要将有限空间作业列入年度执法检查重点内容,坚持执法检查常态化、日常监督随机化。要树立“把隐患当事故处理”的理念,严格落实“四个一律”执法措施和安全生产领域失信联合惩戒“黑名单”制度。要强化运用约谈、通报、行政处罚、媒体曝光等多种方式,扩大执法影响,产生辐射效应,提高企业违法成本,通过严格执法,严管重罚,切实消除有限空间作业各类安全隐患。
科技手段也将应用到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上。依托城市大脑、智慧社区等信息手段,各地区、各部门可以采取环境感知、远程控制和信息化技术等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效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研判发现隐患问题。通过安装智慧井盖监测终端、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有限空间作业监管平台等方式,实现人防与技防的高度融合。